小茶叶如何从零散种植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致富大产业
在我国的广袤土地上,茶叶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小茶叶正悄然崛起,从零散种植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致富大产业。
一、小茶叶的崛起之路
1. 政策扶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昭平县为例,政府下达“十百千”项目资金,推动茶叶产业化扶贫,使得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年份 | 项目资金 | 茶叶种植面积 | 从事茶业人口 |
---|---|---|---|
2011 | 1480 | 7115 | 暂无数据 |
2016 | 暂无数据 | 7500多 | 近10 |
2. 技术推广:政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各类培训,提高茶农的种植管理水平。例如,昭平县开展近20期培训,发放资料7000多份,助力茶叶产业发展。
3. 品牌打造: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茶叶品牌建设,提升茶叶附加值。以宣恩县为例,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为底色、以硒茶为媒、不断壮大茶产业”的品牌,将宣恩建成中高端茶叶的集散地。
1. 增加农民收入:茶叶种植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以昭平县文竹镇文竹村为例,茶青价格每公斤能达40元左右,有的茶农每天能挣300元。
2. 促进就业: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例如,昭平县“一户一亩茶”项目带动就业200余人,增收30多万元。
3. 带动乡村旅游:茶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万龙山乡借助先天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将茶叶经济与茶园观光、采摘体验、研学旅行相结合,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3. 推进产业扶贫:继续发挥茶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带动更多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小茶叶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致富大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企业的参与、茶农的共同努力下,小茶叶将继续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自2011年以来,自治区下达该县“十百千”项目资金1480万元,计划种植茶叶7115亩。截至今年9月底,已完成茶园种植面积7500多亩,平均每户农户1.2亩。昭平县“十百千”茶叶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不仅加快了该县产业化扶贫进程,也推动了昭平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化建设。
在昭平县文竹镇文竹村摆州小组,村民蒲瑞辉正在自家茶园采摘秋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是昭平县“十百千”茶叶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第一批受益贫困户之一。他说:“县扶贫办免费提供茶苗,技术人员指导我种下6亩茶,现在一亩茶年纯收入近5000元。”
宣恩县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全产业链建设茶叶产业,培育壮大伍家台贡茶集团,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将宣恩建成中高端茶叶的集散地。为全面落实党代会精神,宣恩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建+茶产业”总体布局,着力做好基地、主体、机制、品牌等核心内容,有效推动茶产业融合发展。
蒋跃文所在的乡近年来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茶叶植面积已经达到3500亩,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有6家。小茶叶已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中村坝村积极培育茶产业致富带头人,村干部带头开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引导支农、扶贫、产业等各类项目向种茶大户适度倾斜,以提高群众种茶积极性。
绿春县聚力打造“绿色食品牌”,把茶叶作为“一县一业”重要产业来抓。大水沟乡结合全县实际,以“生态立乡、产业富乡”为发展目标,抓住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之机,创新思路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策略。
“小茶叶”已经成为无为茶农致富的“大产业”。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无为县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支部+产业”等模式,打造茶产业种植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融合,让茶叶真正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陈光远在查看朝天椒长势。受访者供图。陈光远主动担起产业带头人,带动村民一起发展种植业。现在村子里的很多贫困户都和他一起种植朝天椒,附近村的村民也有不少加入。
为顺利完成茶叶种植任务,使茶叶种植成为农牧民工新的增收点,察隅县大力推进茶叶种植工作,通过公司租赁土地种植茶叶和在家门口务工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2016年,我国名优茶产量占45.8%,茶叶企业呈现出集群发展态势,涌现出一批大型茶叶集团。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博览会上介绍,2016年,我国茶园面积达3.9亿亩。
在里洞镇鹅石村,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昔日漫山的荒坡变成如今的“金山银山”。村民梁建波带领茶产业,使种茶一年收入几千元不成问题。
茶场基地由40亩 到300多亩,入社农户由23户发展到128户,年产销茶叶从0.3万斤提高到1.5万斤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150多万元,带动茶农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