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中华鲟常见病害:白点病、烂鳃病等

病害名称 病因 症状 预防措施 治疗措施
白点病 由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 体表出现白色斑点,严重时遍及全身 保持水质清洁,避免鱼体受伤 用孔雀石绿溶液浸泡病鱼
烂鳃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 鳃丝发白,呈斑块状腐烂,其上覆盖带泥土杂物的胶混粘液 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投喂饲料 内服抗生素,如土霉素或恩诺沙星
气泡病 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导致 鱼体内部出现气泡,导致组织水肿 定期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洁 加大水流速度,使鱼体排出体内气泡
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鱼体表面出现白色小点,游动异常 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饲料 内服抗生素,如氟哌酸或土霉素
小瓜虫病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 鱼体表面出现白色小点,游动异常 保持水质清洁,避免鱼体受伤 用孔雀石绿溶液浸泡病鱼
肿嘴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 口腔周围充血、肿胀,摄食困难 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饲料 内服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或土霉素
营养性贫血 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平衡引起 鱼体消瘦,生长缓慢,贫血症状 选用营养丰富、均衡的饲料 补充营养,如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术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些幼鲟是人工养殖获得。为实现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从1997年开始我们人工养殖了部分后备亲鱼。

中华鲟常见病害:白点病、烂鳃病等

在中华鲟的幼鲟培育和后备亲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中华鲟机体病变。由于中华鲟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对中华鲟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历来关于中华鲟病害的报道仅见于文献中列举的几例。目前,对多数中华鲟病害的诊治均采用一般水生动物疾病的诊疗程序,参照常规养殖品种和其他鲟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进行防治。

本文对近几年中华鲟养殖过程中所遇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以期为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在解决了中华鲟常见病害:白点病、烂鳃病等,影响其生长和繁殖。的问题后,我们可以安心推进中华鲟病害防治:案例解析与趋势展望。

仔鲟病害:威胁幼鲟成长的隐形杀手

仔鲟病害,一种在开口前期对幼鲟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据观察,患病后的仔鲟平均存活时间约为10天。若不及时治疗,仔鲟的成活率将大幅下降。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的人工养殖环境中尤为突出。

中华鲟常见病害:白点病、烂鳃病等

人工养殖挑战:中华鲟保护的关键环节

病因解析:细菌感染与水质恶化

病害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细菌感染和水质恶化。例如,养殖水体水温偏高和有机质含量高,会导致某些有害细菌生长旺盛,从而增强其毒力,进而感染鱼体。这种情况下,症状表现为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

预防措施:水质管理与饲养管理

为预防此类病害,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气体过饱和。在幼鲟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避免鲟鱼误食气泡。此外,孵化池、护养池的池底、池壁应保持光滑,水源需经过60目以上的纱窗布过滤。

案例分析:病害防治的实战经验

在某次养殖过程中,我们遭遇了水霉病的爆发。通过对病鱼进行观察和诊断,发现病因是池底残饵较多,清洗不及时,导致幼鲟在摄食时易发生嘴部发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池水温度至30℃进行控制,同时按每立方米水体0.38g干辣椒粉和0.15g生姜片的剂量,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

因为科技的发展,病害防治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例如,利用生物技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增强鲟鱼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未来,我们期待能有更多创新技术应用于中华鲟病害的防治,为我国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