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海参养殖:一种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海参,自古以来便被誉为“海洋人参”,其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皆备受推崇。因为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关注,海参养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本文将深入探讨海参养殖的过程、技术要点以及其发展趋势。

海参养殖:一种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海参养殖概述

海参养殖是指通过人工控制环境,培育海参至成熟的过程。主要养殖方式包括底播养殖、池塘养殖和大棚养殖。

底播养殖是指将人工种苗投放至水深15到30米的天然海域,让海参自然生长。这种方式成本低、环境友好,但养殖周期较长。

池塘养殖是辽宁、山东沿海地区非常普遍的一种养殖方式。池塘可以依自然海岸条件建造,大小不一。池塘养殖具有投资成本低、管理方便等特点。

海参养殖技术包括种苗选择、放养密度、饵料投喂、病害防治等。

种苗选择

选择健康、生长势良好的种苗是保证养殖成功率的关键。种苗的来源、生长环境、规格等都会影响海参的生长。

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提高海参的成活率,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底播养殖的密度一般为200头-300头/平方米,池塘养殖的密度一般为3000头-5000头/亩。

饵料投喂

病害防治

海参病害主要包括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等。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及时隔离病参、合理用药等是预防病害的关键。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海参养殖的效率和质量。

产业链延伸

案例分析

养殖模式 放养密度 饵料投喂 产量
池塘养殖 3000头/亩 人工配合饵料 每亩产量500公斤
大棚养殖 2000头/亩 人工配合饵料 每亩产量600公斤

科学混养,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在混养模式中,海参作为一种附属养殖品种,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养殖水体,还能在养殖过程中发挥环境清道夫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养殖品种放养数量、规格的精心调控,实现了养殖生物、生态及效益的互补。

海参养殖:一种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海区潮流畅通,无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是海参养殖的理想场所。这样的条件有助于保证海参的生长健康,提高养殖成功率。

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果。沧州市南大港海运冷冻加工有限公司承担的海参工厂化育苗新技术项目,通过科学选址、建设、设施安装、亲参采集及蓄养、产卵、孵化及幼体培育等一系列技术,提高了参苗的质量和数量。

养殖技术成熟,规模迅速扩张

因为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张,我国沿海海参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参苗供应紧张,海参养殖成为制约养参业发展的瓶颈。

未来,海参养殖将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和生态的保护。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辽宁盘锦的海参养殖基地,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海参养殖的高产优质。基地负责人告诉我们,关键在于精细化管理,包括严格控制水温、盐度、饵料等,确保海参健康生长。

海参养殖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海洋资源利用方式,也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海参养殖必将在保障海洋生态安全的同时,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