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泥鳅无土养殖与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探讨新型泥鳅养殖模式

泥鳅,在我国是一种深受喜爱的淡水鱼类,其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市场需求稳定。近年来,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泥鳅养殖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本文将深入探讨无土养殖与稻田养殖技术,为养殖户提供有益参考。

泥鳅无土养殖与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探讨新型泥鳅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 特点 优势
无土养殖 在水泥池中,利用多孔管进行养殖 成活率高,避免了传统泥土养殖中可能出现的疾病问题
稻田养殖 利用稻田进行养殖 节约了水面,同时获得了粮食,一举两得

一、无土养殖技术解析

1.养殖条件

无土养殖泥鳅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土质选择中性或微碱性。

选用人工培育苗或野生苗,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动敏捷,一次放足。放苗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份,平均水温15℃以上,每亩放养规格为80尾/千克的苗种1100千克,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进行。

3.饵料投喂

泥鳅投饵要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阴雨、闷热天气适当减少投饵量,每天坚持巡田一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隔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液消毒一次。

4.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注重于治,内外用药相结合的方法。常见疾病有水霉病、赤鳍病等,可选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等药物进行防治。

在放养鳅苗前20天对稻田进行清整、改造、消毒。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用铁丝网防逃。在排水口处开挖一个面积约占全池面积的1/3~1/5,深30~50厘米的鱼溜,在池底铺一层腐质较多的粘土。

由于稻田中泥鳅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

鳅苗种及卵子可采用浓度为4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15分钟,成鳅和亲鳅患病,可采用医用碘酒或1%浓度的高锰酸钾涂擦伤口。

无土养殖和稻田养殖是当前泥鳅养殖的两种新型模式,各有优势。养殖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提高泥鳅养殖效益。

泥鳅无土养殖与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探讨新型泥鳅养殖模式

放养前7天,使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水深10厘米使用75千克生石灰。清塘5天后,注入25厘米深的水,每亩施用150至250千克有机肥,以培肥水质。

二、稻田泥鳅的投喂策略

投喂时应注意观察泥鳅的取食情况,确保食物在1-2小时内被吃完。这样既保证了泥鳅的营养需求,又避免了饲料浪费。

稻田养殖时,适时施肥和换水也是防止病害的重要措施。施肥应适量,避免过量导致水质恶化。定期换水,每次换水20-30%,有助于维持水质清新。

稻田泥鳅养殖不仅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养殖技术,稻田泥鳅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显著提升。以某地区为例,稻田泥鳅的产量可达每亩200公斤,市场售价约为每公斤20元,每亩稻田泥鳅的产值可达4000元以上。

此外,稻田泥鳅养殖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为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稻田泥鳅养殖市场前景广阔。

因为科技的进步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稻田泥鳅养殖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泥鳅的生长习性,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同时,加强病害防治研究,降低养殖风险,确保泥鳅的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