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黄刺蛾是危害月季的常见害虫,具有繁殖快、食量大等特点
类别 | 内容 |
---|---|
学名 | 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
分类 | 鳞翅目刺蛾科 |
分布 | 全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 |
月季黄刺蛾,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在月季花的世界里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害虫。它以其繁殖速度快、食量大等特点,成为月季花的一大劲敌。
月季黄刺蛾的危害
月季黄刺蛾的低龄幼虫以啃食月季叶肉为主,使叶片呈网眼状,形成白色圆形半透明小斑。几天后,小斑会连成大斑,叶片逐渐变黄、枯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株月季死亡。
成虫:体长12至16毫米,翅展35毫米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下唇须状弯过头顶。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无斑,边缘色较深。腹背黄褐色,足棕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至25毫米,肥大,呈长方形,体色为黄绿色。头较小,淡黄褐色隐于前胸第1节下方。前胸宽大,黄绿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体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2节者较大,体两侧下方还有9对枝刺。气门红绿色,上下边缘深绿色,气门淡黄色,体侧各节有瘤状突起,上有黄毛,腹部淡黄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至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体中部两侧各有两条蓝色纵纹。
月季黄刺蛾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植株上结茧越冬。翌年5~6月,幼虫开始孵化,7月份为幼虫为害期。下一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9月初幼虫陆续老熟、结茧越冬。
1. 农业防治:在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
3. 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蝽等。
4. 化学防治:在幼虫大面积发生时,可喷施20%速灭杀丁2000至3000倍液、2.5%敌杀死1500至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月季黄刺蛾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就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月季花创造一个健康、美丽的生长环境。
在美丽的月季花园里,黄刺蛾的出现如同不速之客,它们以细小的身影,却在夜幕降临时,给月季带来了严重的损伤。这些小昆虫通过刺吸月季的嫩茎和幼叶汁液,不仅影响了植株的美观,更阻碍了其健康成长。在江苏的苏州,这样的状况尤为常见,由于夏季高温和湿度大,黄刺蛾的繁殖速度加剧,对当地月季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一道难题。
新策略探索:科学的防治措施
面对黄刺蛾的侵袭,苏州的园艺专家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有效的防治策略。他们 对黄刺蛾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几个关键点。在防治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 在秋冬季,通过人工摘除虫茧和敲碎树干上的虫茧来减少虫源。
- 利用杀虫灯在成虫发生期进行诱杀。
- 在发病初期,直接摘除受害叶片,以减少虫害蔓延。
实践成果:月季生长的重生
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苏州的月季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防治后的月季植株生长状况明显改善,叶片黄化、卷曲、枯萎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外,由于病虫害的减少,月季的开花数量和花期也得到了延长,使得整个月季花园焕发出新的生机。
未来展望:持续的研究与创新
尽管黄刺蛾的防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园艺专家们深知,对于害虫的防控不能有丝毫松懈。未来,他们将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继续研究黄刺蛾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以期找到更为精准的防治方法。
- 探索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模式,如利用天敌昆虫等,实现害虫的自然控制。
- 加强园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月季种植户的病虫害防治意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