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稻田养殖蟾蜍,一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在广袤的田野间,一片片翠绿的稻田不仅是粮食的摇篮,更是生态养殖的新天地。稻田养殖蟾蜍,这一创新模式,正以其独特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一抹亮色。

稻田养殖蟾蜍,一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黑斑蛙与稻田的奇妙邂逅

黑斑蛙,一种生活在稻田中的两栖动物,以其捕食害虫的能力而闻名。将黑斑蛙引入稻田,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害虫,减少农药使用,还能为稻田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

田间管理:幼蟾的摇篮

幼蟾进入稻田后,先期保持田间水质较清爽。在炎热夏季,田间要经常灌溉“跑马水”来调节水温与水质。另外,水稻若发生病害时,喷洒农药要选择晴天,喷口朝上,雾花要细,尽量不致药物下沉。一旦田间药物沉积过浓,立即注水调节。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施用农药,因为蟾蜍有捕捉害虫能力。幼蟾在田间要防止其天敌蛇、鹰等侵害。蟾蜍一般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病,但要注意机械性碰伤,造成外伤感染。所以在抓捕时要特别注意,只能用布兜来抓捕。从幼蟾放入稻田后两个月,以后每月筛选一次,捕大留小,捕出后放置于专用的养殖池,以便采集蟾衣、蟾酥,或者出售。

田池设置:科学规划,高效养殖

项目 内容
田块选择 选择较僻静、排灌方便的田块。
围网设置 在稻田的四周用0.8米高的尼龙密网把稻田围起,围埂内宽1.5米,便于蟾蜍上岸活动,并在进出水口设置网片,防止蟾蜍外逃。
小池塘设置 在稻田仅靠埂一边另挖一个小池塘,用于饲养小蝌蚪,池塘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1/6。
注水管与出水口 在池塘水深在40厘米,并在塘的上空架设直径1厘米的注水管,在埂的任意边设一出水口,用聚丙稀网片围起。网目以每平方厘米60个为宜。

央视报道:稻田养殖蟾蜍,收益可观

央视曾报道某地稻田养殖蟾蜍采集蟾衣,收益还不错。蟾蜍俗称“癞蛤蟆”,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野生两栖动物。利用稻田养殖蟾蜍,不但可以为稻田除虫、提供粪肥,疏松土壤,减少稻田虫害发生,还能让蟾蜍生长健壮,环境天然,采集的蟾衣质量也高。

蟾蜍养殖技术要点

1. 田池设置:选择较僻静、排灌方便的田块,用尼龙密网围起稻田,设置小池塘用于饲养小蝌蚪。

2. 蝌蚪放养:用生石灰清塘,加入发酵后的有机肥,投放无伤、健壮、规格整齐的蝌蚪。

3. 蟾池管理:保持水质,投喂浮性粉状自配饲料,直到变态。幼蟾变态收尾后,设立饵料台,投喂活饵和浮性颗粒料。

1. 生态效益:减少农药使用,控制害虫,保护生态环境。

2. 经济效益:蟾衣、蟾酥等副产品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3. 稻田资源利用:提高稻田的综合利用率,实现一田多用。

稻田养殖蟾蜍,这一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模式将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

稻田养殖蟾蜍,一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蝌蚪放养前,先进行干法清塘,7天后注水,加入发酵后的有机肥。蝌蚪入塘时,选择无伤、健壮、规格整齐的蝌蚪,消毒后每亩稻田按6000尾~8000尾投放。投放时气温不低于20℃。蟾池管理中,要保持微流水,水质适宜,投喂以多次少量为宜。幼蟾变态收尾后,在小塘中央设立底部为钢丝网的圆形饵料台,进行摄食驯养。待幼蟾有定点摄食习惯后,可以将小池塘的网围打开,让幼蟾自由觅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