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云杉叶锈病是一种危害红皮云杉的真菌性病害
红皮云杉,作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在林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是,叶锈病这一真菌性病害,对红皮云杉的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将为您揭示红皮云杉叶锈病的奥秘,并提供有效的防治策略。
一、红皮云杉叶锈病的分布与危害
省份 | 分布情况 | 危害程度 |
---|---|---|
黑龙江 | 普遍分布 | 严重危害 |
吉林 | 广泛分布 | 中度危害 |
辽宁 | 大面积分布 | 重度危害 |
云南 | 局部分布 | 轻度危害 |
四川 | 零星分布 | 轻微危害 |
红皮云杉叶锈病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生,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受害最为严重。病害主要危害红皮云杉的叶片,导致叶片枯黄、脱落,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死亡,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红皮云杉叶锈病的病原菌为杜鹃金锈菌,是一种长循环型生活史转主寄生锈菌。其主要侵染循环如下:
- 病原菌在常绿灌木兴安杜鹃叶上越冬,形成冬孢子堆。
- 次年春,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至红皮云杉叶片上。
- 担孢子在红皮云杉叶片上形成锈孢子器,释放锈孢子。
- 锈孢子随风传播至兴安杜鹃叶上,形成夏孢子堆。
- 夏孢子成熟后飞散,重复侵染杜鹃。
- 清除中间寄主:在兴安杜鹃开花后,及时连根铲除,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源。
- 营造混交林:通过营造云杉与其他树种的混交林,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 加强监测:定期对红皮云杉林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病植株。
- 药剂防治:在侵染期内,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如97%敌锈钠0.25%的药液、0.2%洗衣粉或20%的粉锈宁200倍等。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红皮云杉叶锈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红皮云杉叶锈病,一种由锈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对红皮云杉的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病原菌在适宜条件下会侵染红皮云杉叶片,导致叶锈病的发生。担孢子呈鲜黄色,不规则圆形,表面具有短平顶疣,疏密不均,大小在22.0~24.7μm×16~21μm之间。性孢子器生于嫩叶皮层下,黄褐色丘形小点,直径0.15~0.24mm,高0.1~0.13mm。冬孢子堆扁圆形,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棕红色,直径0.3~0.5mm,有的相连汇合成大冬孢子堆。
防治策略:混交林与中间寄主管理
为有效防治红皮云杉叶锈病,营造云杉与其他树种的混交林是一种有效策略。这种混交林可以减缓病害的传播速度,因为不同树种间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抑制病原菌的扩散。同时,清除中间寄主,如兴安杜鹃,也是减少侵染源的关键措施。在兴安杜鹃开花后,及时连根铲除,特别是苗圃附近,可以显著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风险。
病害发生与流行条件
红皮云杉叶锈病在我国的流行始于1928年辽宁省凤凰山。目前,该病害已分布在全国10个省份,但尚未形成大范围的流行成灾。病害的流行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寄主红皮云杉的更新、中间寄主兴安杜鹃的繁殖以及病原菌的积累。由于阔叶红松林的采伐,红皮云杉的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比例增加,兴安杜鹃也随之大量繁殖,这些都为锈病流行提供了基本条件。
病害症状通常在6月下旬出现,当年生嫩叶上出现淡黄色段斑,其上成行排列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随后,在性孢子器之间或对面,产生桔黄色微隆起椭圆形或长条状锈孢子器。病叶逐渐变为淡黄色,密生桔黄色锈孢子器,严重时整个树冠呈现一片枯黄色。针对这一病害,苗圃和人工幼林在侵染期内应及时喷药剂防治,如97%敌锈钠0.25%的药液,加上0.2%洗衣粉或20%的粉锈宁200倍,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
病害与林分类型及光照的关系
云杉纯林比各种云杉混交林发病重,幼林比壮龄林重。此外,天然红皮云杉幼、壮林,尤其是分布在公路两侧平坦、河谷地上,受光照时间较长的云杉林分病重。这可能是因为云杉属阴性树种不宜长日照,导致抗病力减弱。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在苗床上用塑料薄膜做拱棚,直接阻隔病原菌的侵染,侵染期过后撤除拱棚,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未来展望: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