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
作者:茶农雅士•更新时间:8小时前•阅读3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是,大豆菌核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常常对大豆产量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如何有效防治大豆菌核病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一、大豆菌核病的发病原因
大豆菌核病的病菌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侵染大豆植株。
- 多年连作:土壤中的菌核逐年积累,导致病害逐年加重。
- 气候条件:阴雨天气、高湿环境有利于菌核萌发和病菌扩散。
- 栽培管理: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湿度高、施肥不当等都会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 茎部:病斑呈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最终形成黑色菌核。
- 叶片:叶片变褐枯死,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
- 豆荚:豆荚内、外形成菌核,导致种子腐烂、干皱。
1. 农业防治
措施 | 作用 |
---|---|
轮作 | 与非寄主作物或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土壤中菌核数量。 |
深翻 | 秋季深翻,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减少土壤中的菌核数量。 |
铲趟 | 在菌核萌发期铲趟,破坏子囊盘,减轻发病。 |
品种选择 | 选择优质、早熟、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
- 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
-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农利灵和速克灵,最佳喷药时期为大豆开花接荚期。
除了上述农业和药剂防治措施外,以下方法也可有效防治大豆菌核病:
-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氮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田间郁蔽,增加病害发生风险。
- 及时排灌:保持田间湿度适宜,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土壤中菌核数量。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从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到其他防治方法,全方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保障大豆产量和品质。
在丰收的季节里,大豆菌核病总是给农民带来忧虑。
一、病害现状分析
在黑龙江省饶河县的一块大豆田,连续几年遭遇了大豆菌核病的困扰。由于重茬种植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菌核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率高达30%,甚至有个别地块发病率高达50%,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二、防治措施探讨
针对这一情况,当地农业技术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栽培条件优化
通过轮作调整茬口,避免重茬种植;实行秋季深翻,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减少土壤中的菌核数量。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菌核病的发生。
针对不同大豆品种的抗病性差异,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如合丰25和合丰35。
在菌核病发病初期,使用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天补喷一次。同时,采用药剂混用方式,提高防治效果。
四、经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