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三十载种梨,终悟梨之真味

在河北省辛集市田家庄乡东张口村,有一位名叫王强国的梨农,他的故事,就像一串串成熟的梨,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三十载种梨,终悟梨之真味

从“三多”、“三少”到“三高”、“三好”

年份 土地类型 人均收入
1986年 沙土地
1995年 梨树种植
2023年 多元化种植 更高

1986年,34岁的刘恒春就任东张口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东张口又穷又乱,有个说法叫“三多”、“三少”:沙土地多、玩钱的多、光棍多;机井少、钱少、新房少。

“梨农砍一棵树,咱村班子就不称职。”刘恒春决定领着梨农代表出去看看,了解市场行情,探究问题根源。他们跑省会,赴山东,到河南,四处走访后才知道,梨的品质已跟不上市场需求。此前,东张口村产的大多是鸭梨和雪梨,必须引进新品种。专家建议,黄冠梨可作为首选。

梨树嫁接,开启致富之路

王强国是东张口村的一名普通梨农。东张口是我省首批果品增收示范村和优新品种梨果基地,全村930户几乎家家种梨树,梨树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去年,全村果品收入超过7500万元。

一场“人换思想树换头,调整结构促增收”的梨树嫁接行动在东张口展开。可任凭怎么宣传,多数村民还是观望不行动。“老百姓过河,干部先蹚水!”村里党员干部开始带头嫁接,让村民见到效益后再跟着搞。村委会副主任杨大计当时是嫁接最多的,总共有6亩。

8月30日,卖掉最后一批鲜梨,王强国可以喘口气了。摘梨、卖梨,他已经忙活了近两个月。“我家有5亩梨树,今年净收入2万多元。”尽管市场行情不如往年,但王强国对收成还算满意。

多元化发展,品味梨之真味

这些年,东张口还相继成立了鸿昌果品专业合作社、天恒果品公司、瑞丰果业协会,发展起1个包装厂、3个果袋厂、56个果品站、16座冷库,基本形成了果品生产、销售、贮藏、包装、运输一条龙产业链。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12950元。

在发展梨果产业的同时,村干部又在思考一个新问题:如何让果农由半年闲到四季有活干、天天有收入。经过考察,他们选定了食用菌种植。“种植食用菌需要用碎木屑做菌棒,修剪梨树产生的树枝正好能废物利用。”2006年,东张口建起110个平菇大棚,年增收220万元。去年起,该村又利用林下地建设香菇生产基地,现已发展到170亩。

同样是种梨,我们根据实际不断调整,能不断品出新的滋味。”刘恒春说。

东张口村的梨农们,用三十载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梨之真味的收获。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嫁接技术的突破,农民收入的提升

三十载种梨,终悟梨之真味

品种的引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1986年,刘恒春担任东张口村党支部书记时,正值村子又穷又乱的时期。他决定带领村民们寻找出路。在走访了多个省份后,刘恒春了解到,东张口村的梨品质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他引进了黄冠梨等新品种,带领村民们开始了产业转型升级。

2005年,东张口村的6000亩梨树全部完成嫁接,其中包括黄冠、大果水晶、黄金、绿宝石等近十个品种。杨大计的6亩黄冠梨挂果后,每公斤售价超过4元,而一般的鸭梨、雪梨只能卖几毛钱。这一变化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创新驱动,走向富裕

东张口村的发展历程,是创新驱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引进新技术、发展多元化产业,这个村庄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未来,东张口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