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培苗过程中,如何确保成活率
在鲟鱼养殖领域,提高培苗成活率是每位养殖户心中的头等大事。这不仅关系到养殖效益,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本文将深入剖析影响鲟鱼培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并为您提供实用的技术建议。
一、水花质量:培苗的基石
水花质量是决定鲟鱼苗种成活率的关键。优质水花脱膜后两天应在水中上下游动活跃,这样的水花运输成活率高,在培育过程中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1. 放养密度
在静卧期至开口前期,一般流水养鱼池放养密度为3000-5000尾/平方米,开口后可调至2000尾/平方米。因为苗种规格的不断长大,放养密度应及时调小。
2. 红嘴病防治
红嘴病是鲟鱼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鱼嘴部四周红肿,吃食困难。可用恩诺沙星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ppm浓度,效果较好。
水质是影响鲟鱼苗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各种鲟鱼的开口饵料一般为水蚯蚓,用丰年虫作开口饵料效果也较好。投喂次数为6-8次/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0%-50%。
指标 | 标准值 |
---|---|
pH | 6.5-8.0 |
溶解氧 | 大于6.0毫克/升 |
总铁含量 | 小于0.8毫克/升 |
非离子氨 | 小于0.02毫克/升 |
亚硝酸氮 | 小于0.05毫克/升 |
肠炎病主要症状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治疗可用呋喃唑酮拌食投喂,连用3-5天。
四、日常管理
尽管培育池设计成流水池,但在苗种培育阶段水流不可能开得很大,所以每天仍需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的三分之二。
每天至少排污一次,在稚鱼期可用细胶管虹吸法排污;在幼鱼期可用流水自动排污。
按规格大小分池分养。分选后每天改投喂4次,加强对水质监测和管理,尤其是溶氧量。日常管理坚持投喂后1小时换水,每天清除池壁、池底污物一次。
提高鲟鱼苗种成活率需要我们从水花质量、水质管理、常见疾病防治和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通过不断优化技术,加强管理,相信每位养殖户都能在鲟鱼养殖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经过对鲟鱼培苗过程中,如何确保成活率?的讨论,现在轮到鲟鱼培苗关键:技术革新,高效成活。
常见疾病防治:提前预防,确保健康
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如红嘴病、烂尾病、肠炎病等都会对成活率造成影响。针对这些疾病,我们应提前预防。例如,红嘴病可用嗯喏沙星全池泼洒,烂尾病可用呋喃唑酮全池泼洒,肠炎病可用呋喃唑酮拌食投喂。通过提前预防,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对鲟鱼苗种成活率的影响。
水质要求:保持清洁,提供优良生长环境
鲟鱼苗种培育对水质的基本要求为:pH值在6.5-8.0之间,溶解氧大于6.0毫克/升,总铁含量小于0.8毫克/升,非离子氨小于0.02毫克/升,亚硝酸氮小于0.05毫克/升。养殖场应根据水源状况,对水质进行适当处理,确保为鲟鱼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生产设施:完善设施,提高养殖效率
新建鲟鱼苗种培育池一般要求建成流水养鱼池,池的面积为0.5-2平方米,池深为0.8-1.0米,池形为圆形,池底为锅状,中间设排水口,以便排污。进水口设在池的上方,呈笛管状。水花阶段的培育池底部应光滑,如是水泥池底部应铺瓷砖。如有条件许可,池中可架设充气增氧设施,以提高养殖效率。
在鲟鱼苗种培育过程中,日常管理至关重要。要坚持投喂后1小时换水,每天清除池壁、池底污物一次。转饵时保持水位30厘米,因为鱼体增大,水位逐渐提高到50厘米,挑选出来完全摄食配合饲料的鱼苗池水位控制在60厘米。通过细致入微的日常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鲟鱼苗种成活率。
未来展望: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因为鲟鱼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成为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鲟鱼养殖领域的最新技术,以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的发展,为养殖业主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养殖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