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在南方稻田的生态恢复现象,探讨其生态、经济及环境意义
我国季节性闲置耕地7亿多亩,耕地、光热资源利用不足。发展绿肥,用地养地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举措。尤其是近年全社会迫切关注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肥因能实现农业清洁化生产而获得发展新机遇。
国家顶层设计科研团队发力
2008年,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三部委联合启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分两期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绿肥科研示范工作。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曹卫东告诉记者,这在当时是所里接到钱数最多的科研专项。
年份 | 投入金额 | 项目目标 |
---|---|---|
2008-2009 | 2500 | 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 |
2010-2011 | 2500 | 绿肥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 |
面对这么重要的国家专项,所领导亲自把关,生怕出现差池。
南方稻田绿肥发展引人瞩目
在国家专项及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项目支持下,绿肥科研团队在南方稻区、西北干旱区、华北及西南旱地区研发绿肥生产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努力推进绿肥生产,全国绿肥科研生产由此迅速恢复。其中,南方稻田绿肥发展尤为引人瞩目,据行业科研专项绿肥项目组统计,2013年全国南方稻田种植紫云英超过3000万亩。
绿肥种植与利用技术集成水平逐年提高
在南方稻区,项目以冬闲田削减、化肥减施、耕地质量提升、稻米清洁生产为主要目标,开展了大规模联合试验示范,建立了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完整的技术体系。
紫云英种植的五大好处
湖南南县三仙湖镇万元村农民陈光华今年60岁,他家25亩冬闲田连续种了6年绿肥。绿肥项目实施之前,他家水稻产量位列全村最低,早晚两季亩产约700公斤。自2008年参与试验,他家逐年增产,目前两季平均亩产已超900公斤。
- 用肥少了
- 杂草少了
- 土质松了
- 稻谷成熟度一致了
- 水稻产量提高了
他悄悄告诉聂军:“头两年不少农民买走我田里的稻谷,以为水稻品种好,没想到是绿肥起了作用。”近三年,他热心带动当地农民种紫云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陈劳模”。
绿肥种植与利用,这项既为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也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的前瞻性计划,近年正在全国稳步推行。
回顾完紫云英在南方稻田的生态恢复现象,探讨其生态、经济及环境意义。的内容,下一步是紫云英稻田生态恢复:绿色农业新典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战略。在财政部支持下,农业部自2008年开展补贴试点工作,并将绿肥纳入补贴试点。这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绿肥种植与利用技术的发展。在湖南长沙县、南县、祁阳县等地举办的“全国绿肥作物生产利用技术现场观摩与经验交流会”上,记者看到大片冬闲稻田里紫云英繁花点点,油菜地黄紫争妍。这充分展示了绿肥种植与利用技术集成水平的逐年提高。
农民陈光华的绿肥种植之路
虽然紫云英活化低品位磷矿粉在江西双季稻田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其长期应用对土壤生态、水环境等的影响仍需进行持续的生态安全评估。绿肥种植与利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还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