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鹌鹑孵化率低,需提高孵化技术

在鹌鹑养殖行业中,孵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只是,不少养殖户反映鹌鹑孵化率低,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将深入剖析鹌鹑孵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养殖户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

鹌鹑孵化率低,需提高孵化技术

一、种蛋选择与保存

种蛋的选择与保存是影响孵化率的第一步。要求种蛋新鲜、清洁,保存时间越短越好。一般而言,产后1周内的种蛋最为适宜,3-5天为最佳。超过两周后,种蛋的孵化率会显著下降,且雏鹑体质较弱。

保存条件 温度 湿度 通风
夏季 18-22℃ 55%-60% 良好
冬季 18-22℃ 60%-65% 良好

为了防止种蛋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种蛋在入孵前应进行一次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福尔马林熏蒸法、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法等。以下为福尔马林熏蒸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 将种蛋放入蛋盘内,蛋直立或稍倾斜,大头朝上。
  • 将蛋盘推入孵化机内,关闭机门。
  • 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8毫升,熏蒸时间为20分钟。
  • 熏蒸完成后,打开孵化机门,通风换气1小时。

三、孵化温度与湿度控制

阶段 温度 湿度
前期 37.5-38.5℃ 60%-65%
中期 37.0-38.0℃ 55%-60%
后期 36.5-37.5℃ 65%-70%

孵化器是孵化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其管理对孵化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以下为孵化器管理的要点:

  • 定期检查孵化器温度、湿度、通风等参数,确保其正常运行。
  • 及时清理孵化器内的污物,保持孵化器清洁卫生。
  • 定期对孵化器进行消毒,防止细菌滋生。

五、验蛋技术

验蛋是了解胚胎发育情况的重要手段。以下为验蛋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

  • 在入孵后4-5天进行第一次验蛋,观察胚胎发育情况。
  • 在入孵后10-13天进行第二次验蛋,将胚胎发育中止的蛋取出。
  • 观察受精蛋颜色发红,仔细观察可见血管呈蜘蛛状,中央有黑眼;未受精的蛋则透光度大,颜色与蛋壳色泽相似。

六、人工助产

  • 待内壳膜为橘黄色时,撕破内壳膜。
  • 将雏头拉出,放入出雏盘内,令其自动出壳。

七、育雏管理

  • 将雏鹌鹑放入预热的育雏箱中进行护理。
  • 保持育雏箱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35-38℃。
  • 提供充足的营养,如雏鹌鹑饲料、清水等。
  • 定期观察雏鹌鹑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提高鹌鹑孵化率需要从种蛋选择、消毒、孵化温度与湿度控制、孵化器管理、验蛋、人工助产、育雏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相信养殖户们一定能够提高鹌鹑孵化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以鹌鹑孵化率低,需提高孵化技术。为起点,随后迈向鹌鹑孵化难题,创新技术解困的新阶段。

:传统难题,技术破局

鹌鹑孵化率低,需提高孵化技术

具体要求包括蛋重一般在9-12克或以上,蛋形一头稍尖,一头稍圆,蛋的直径与横径比为1:1.4为宜。此外,种蛋应无白皮、软皮、沙眼等缺陷。

消毒与保存:保障安全,延长寿命

种蛋保存时应避免震动,防止冷风直吹和太阳直射,温度控制在18℃左右,夏季保存7-8天,冬季不超过10天。

孵化条件:精准调控,孕育生命

孵化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至关重要。温度应保持相对稳定在37.8-39℃之间,湿度的调节应根据胚胎发育阶段和生理需求进行。例如,初期湿度应保持在55%-60%,中期降低至50%-55%,后期提高至65%-70%。

孵化前8天,每次换气1-2次,8天以后,适当增加换气次数。在孵化器内有出雏的情况下,通气孔应全部打开,以确保雏鹌鹑呼吸畅通。

孵化过程中,应进行2次验蛋,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头照可在入孵后4-5天进行,二照应在入孵后10-13天进行。通过验蛋可以剔除发育不良的种蛋,提高孵化率。

出雏后,应对雏鹌鹑进行精心护理。对于难以出壳的雏鹌鹑,可采取人工破壳助产。注意观察内膜颜色,待其变为橘黄色时方可撕破,将雏头拉出。同时,确保幼雏出壳后羽毛干燥,避免感冒。

创新技术,引领未来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鹌鹑种蛋孵化率,为鹌鹑养殖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未来,因为更多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鹌鹑养殖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8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