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养殖:一种以鸵鸟为对象的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饲养活动
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中,一项新兴的养殖业悄然兴起——鸵鸟养殖。这不仅是一种饲养活动,更是一种农业经济的创新尝试。
一、鸵鸟养殖概述
鸵鸟,这个看似与我国传统养殖业格格不入的动物,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宠。
1. 鸵鸟的特点
鸵鸟生长迅速、抗病能力强,而且耐粗饲,这使得它在养殖过程中对饲料和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鸵鸟肉、蛋及皮革等副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二、规模化饲养技术
规模化饲养是鸵鸟养殖的核心,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场地,确保鸵鸟的生长环境。
2. 饲养方式
采用全舍饲或半散放饲养,确保鸵鸟健康成长。
根据鸵鸟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
生长阶段 | 粗蛋白 | 代谢能 | 粗纤维 |
---|---|---|---|
育雏期 | 22%-18% | 1134兆焦/千克 | 4%以内 |
育成期 | 15%-16.5% | 11.506兆焦/千克 | 6%-10% |
成年期 | 18% | 11.7兆焦耳/千克 | 6%-8% |
定期对鸵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问题。
保持饲养环境清洁、通风、干燥,降低疾病发生率。
3. 生产管理
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养殖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掌握种蛋的收集、储存、孵化等技术,提高孵化率。
鸵鸟养殖是一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养殖业,通过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饲养,农民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探索绿色养殖:巴彦县鸵鸟养殖的破晓之路
在黑龙江省巴彦县,一群勇敢的农民家庭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之路——鸵鸟养殖。这个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鸵鸟,以其快速生长、耐粗饲、抗病力强的特性,成为了他们眼中的绿色财富新宠。
只是,这条路并非坦途。作为该县首个鸵鸟养殖户,全家人对鸵鸟的习性和养殖规律一无所知,周边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正是这种从零开始的挑战,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到非洲鸵鸟的养殖前景,于是,他们决定勇敢尝试。
在养殖过程中,他们借鉴了家鸡养殖的成功经验,采用了半散养模式。家鸡作为一种高度驯化的禽类,更容易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养殖,而养殖技术门槛也不高。这种模式为鸵鸟养殖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巴彦县的养殖场,近百只鸵鸟在广阔的围栏内自由奔跑,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这种半散养模式不仅提高了鸵鸟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残疾人扶贫基地:社会责任的担当
巴彦县的鸵鸟养殖合作社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还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合作社被认定为残疾人扶贫基地,为农村残疾人和因病因灾致贫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据了解,目前国家准许饲养的野生保护动物包括野鸭、石蛙、虎纹蛙、孔雀、鸵鸟等。这些动物不仅为动物园提供了观赏资源,也为科研和观赏提供了重要支持。
过去,鸵鸟养殖被视为一种残忍的搜刮行为。但因为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鸵鸟养殖开始向保护动物的方向转型。
在窄小拥挤的饲养栏里,一群鸵鸟正在等待挤奶。这种场景让人不禁感叹,曾经的搜刮行为已经转变为对动物的保护。这种转型,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尊重,也为鸵鸟养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野生动物为主要对象的特种养殖业还承担着复振兴农村经济的重任。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鸵鸟养殖有望成为绿色财富的新趋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