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返乡种芦笋,引众人士观摩
在山东菏泽的黄河滩边,一片绿色的芦笋田正在茁壮成长。这里,一个70后的身影——常化星,正带领着乡亲们,探索着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从北京到黄河滩:一次回家的选择
年份 | 事件 | 描述 |
---|---|---|
1997 | 毕业 | 常化星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从事电子软件销售工作。 |
2011 | 返乡 | 常化星决定回到家乡,利用黄河滩的自然资源,发展芦笋种植。 |
2014 | 起步 | 常化星开始规模种植芦笋,并成立了久源芦笋专业合作社。 |
“黄河滩养育了我,我在北京发展也有了起色,慢慢就琢磨想为家乡做些事情,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常化星这样说道。
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品质与生态的双赢
本着“让自然回归自然,远离农药、化肥、激素、转基因,生物自然生长在自然下”的原则,常化星联合北京农科院芦笋研究中心,在黄河滩建立了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得到教授级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
从种植到加工:产业链的延伸
“三年内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0亩,着力发展芦笋产品的深加工,丰富产品种类,用于国内和出口销售。计划增加收入两亿元,种植户人均增收达到5000元。”常化星信心满满地规划着。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芦笋产业带动家乡发展
截至目前,山东菏泽市种植芦笋13.88万亩,其中郓城达3万余亩。同时,郓城久源芦笋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国家无公害产品”标识认证,并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示范农村合作社”和“国家示范合作社”。
“黄河滩地被承包,能取得一部分收益,再去合作社打工也能挣到不少钱,这样,乡亲们的生活就有了很大改善。”常化星说,接下来,对种植芦笋他有了更大的目标。
未来展望:芦笋产业的品牌之路
“芦笋产业很受关注,全国有很多人在做。我们借助互联网建立了‘中国芦笋交易网’,还筹建了‘中国芦笋产业协会’,以此整合芦笋产业的发展。”常化星表示,下一步,合作社还要形成一个绿色的产业加工链,以真正打造专属的芦笋品牌。
绿色梦想,始于黄河滩畔
常化星,一个曾在北京拼搏的青年,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看到了家乡的贫困。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对自然的尊重,他决定将绿色农业的理念带回黄河滩畔,打造一片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在这里,他与北京农科院芦笋研究中心携手,用科技的力量为家乡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邻里乡亲,共筑致富梦
常化星深知,单打独斗难以成事。于是,他动员邻里乡亲共同参与芦笋种植,将土地资源整合,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让村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让他们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品质
为了提高芦笋的品质,常化星聘请了北京农科院的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他还与久源芦笋合作社合作,开发出鲜食芦笋、芦笋粉、芦笋茶、芦笋酒等系列产品,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销售渠道。
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芦笋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还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山东郓城县久源芦笋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常化星表示,未来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绿色品牌,让芦笋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树”。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绿色农业的行列,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