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鱼塘防寒害,关键在于保温和预防鱼类疾病
因为气温逐渐降低,我国广大养殖户开始面临冬季鱼塘防寒害的挑战。如何保证鱼类在寒冷的冬季安全越冬,提高养殖效益,成为养殖户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保温和预防鱼类疾病两方面,详细解析冬季鱼塘防寒害的策略。
一、保温措施
1. 深水防寒害
选择背风向阳、水深2米以上的池塘,可以使鱼类安全越冬。同时,越冬池水不能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通常每20~30天调换部分池水,每次换去总池水的1/4~1/5,以防止池水污染。有条件的还可利用温泉水、地下深井水等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越冬。
若河面结冰过厚,冰下水体缺氧,可能导致鱼类窒息死亡。此时要立即扫雪、破冰,及时换水、开动增氧机械,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等改善水质。特别是有的“老水”池塘的鲢、鳙鱼在缺氧的情况下还易患锚头鳋病等病害,所以在增氧的同时还要及时施放杀虫药剂有效防治,以实现寒害、病害同防同治。
在设置挡风墙、防寒洞的基础上,搭建塑料薄膜防寒大棚效果更好。方法是在池塘上用竹料或木料沿池塘边搭一“人”字形顶棚,从地面到棚顶的距离约为2.5米,上盖两层塑料薄膜,与池边连接成一密封罩,周围可用泥土将薄膜密封。越冬池塘面积一般40~100平方米,水深2米以上,水泥池、土池均可,放养密度可随水温、水质和水量而定,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放亲鱼15~25尾,或10厘米以下鱼种300尾;条件较好的池塘,每立方米水体可放亲鱼30~40尾,鱼种400~500尾;流水池可参考流水养殖的高密度放养量,能使池水溶氧维持在2毫克/升为宜。晚上或阴雨天可用厚草帘等覆盖以保持棚内温度,晴天则应掀开草帘等遮盖物,利用太阳能增温。水温过高时,应通风换气,加注部分新水。
①蒸汽加温:在越冬池旁架火炉,用铁锅把水煮沸,使蒸汽从锅盖上特制的竹筒通过连接的胶管进入越冬池内,提高池水温度。
②红外线灯加温:在盖有塑料薄膜大棚的越冬池内,每35平方米水面装250瓦红外线灯泡1个,离水面30厘米,并在灯泡上方约60厘米处固定一块易吸水的厚纸皮或其它吸水材料,防止水蒸气在薄膜上凝聚成的水滴落在灯泡上,使灯泡炸裂或失火。当水温升到20℃时关灯。红外线灯热量大、增温快、用电少、安装简单,还有杀菌和防止鱼类发生水霉病等病害的作用。
及时做好育苗场、工厂化养殖场等室内养殖设施的保温防冻工作,加盖薄膜和加固保温棚,有条件的要抽取地下水提高水温。
二、预防鱼类疾病
水质好时多投喂,水质恶化少投喂;定期投喂药饵,增强体质,提高鱼类抗病御寒越冬能力。
根据鱼类易发疾病情况,提前做好疫苗免疫工作。一旦发现鱼类患病,要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病情扩散。
3. 营养搭配
在冬季,鱼类对营养的需求较高。在饲料中增加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鱼类抗病能力。
防寒措施 | 具体操作 |
---|---|
深水防寒害 | 选择背风向阳、水深2米以上的池塘,每20~30天调换部分池水 |
增氧防寒害 | 扫雪、破冰,及时换水、开动增氧机械,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等 |
大棚防寒害 | 搭建塑料薄膜防寒大棚,保持棚内温度,利用太阳能增温 |
加温防寒害 | 蒸汽加温、红外线灯加温 |
保温设施 | 加盖薄膜、加固保温棚,抽取地下水提高水温 |
疾病防治 | 疫苗免疫、隔离治疗、定期投喂药饵 |
营养搭配 | 增加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提高鱼类抗病能力 |
冬季鱼塘防寒策略:保温与疾病预防并重
在寒冷的冬季,鱼塘的保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鱼类的生存,还直接影响着养殖户的收益。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冬季有效地防止鱼塘遭受寒害,同时确保鱼类健康,避免疾病的发生。
案例一:挡风墙与避寒洞的巧妙应用
位于我国东北的某养殖场,在冬季面临着严重的鱼塘寒害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了设置挡风墙和避寒洞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在池塘北面用稻草或泥土筑起2米以上的挡风屏障,东西两面则筑成向南斜的土墙,形成畚箕形,有效减少北风的侵袭。此外,在北面挡风墙墙壁离池底40厘米处挖掘了深2米、直径0.8米的避寒洞,让鱼类在寒潮来临时有避难之所。这一措施的实施,使鱼塘的寒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案例二:大棚防寒,确保水温稳定
在冬季,合理投喂饲料对鱼类抗寒至关重要。某养殖户在冬季为鱼类提供了高蛋白质精料,并注意营养搭配,特别是氨基酸的平衡、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充足。结果显示,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鱼类的抗寒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冬季鱼塘防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养殖户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通过设置挡风墙、避寒洞、搭建大棚、科学投喂、增氧与杀菌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预防鱼塘寒害,确保鱼类健康,提高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