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茼蒿病毒病是茼蒿生产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一、病毒病的来龙去脉

茼蒿病毒病,顾名思义,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此病由菊花B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两种病毒粒子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两种病毒借昆虫或汁液在田间传播,种子和土壤不能传毒。

茼蒿病毒病是茼蒿生产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毒类型 传播方式
菊花B病毒 主要通过桃蚜和马铃薯蚜作非持久性传播
黄瓜花叶病毒 附着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越冬,主要通过蚜虫及汁液接触传播至寄主植物上

此病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8℃,最适发病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80%以下。

茼蒿病毒病为全株受害,病株矮缩,叶片卷曲或皱缩,呈轻花叶或重花叶,褪绿或叶色浓淡不均,呈斑驳或皱缩状。

菊花B病毒主要通过桃蚜和马铃薯蚜作非持久性传播,黄瓜花叶病毒附着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越冬,主要通过蚜虫及汁液接触传播至寄主植物上,还可通过田间农事操作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传播。

1.及时治蚜:及时防治蚜虫,防止蚜虫传播病毒,药剂可选用10%千红或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

3.加强栽培管理:发病初期应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销毁;清理田边杂草,减少病毒来源;合理密植,土壤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使土层疏松肥沃,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对茼蒿病毒病是茼蒿生产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有了初步认识后,再研究一下茼蒿病毒病防治新策略探析。

茼蒿病毒病对茼蒿的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干旱年份或特定地块,病害可能严重爆发,显著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该病主要侵害茼蒿的成株期,发病潜育期约为10至15天。在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下,病害更容易发生和流行。在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5至6月和秋季10至11月是茼蒿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此时正值有翅蚜迁飞高峰期。栽培管理粗放、农事操作不当、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等因素都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茼蒿病毒病是茼蒿生产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防治策略与具体措施

药剂防治也是关键。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保护,每隔7至10天喷药一次,连用1至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200至250倍液,或20%康润1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800倍液。此外,茼蒿出现轻花叶症状时,连续喷洒磷酸二氢钾或叶绿壮浓缩叶面肥可减轻危害。

案例分析: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镇的实践探索

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镇为例,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针对茼蒿病毒病的防治进行了深入实践。通过实施上述综合管理措施和药剂防治,该地区茼蒿病毒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显著控制。根据2019年的数据,采用这些策略后,该地区茼蒿病毒病的发病率下降了30%,产量提升了20%,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未来展望

因为农业科技的发展,茼蒿病毒病的防治策略也将不断优化。未来,应加强病毒病的基础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和抗病品种,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共同推动茼蒿产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79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