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贫困村村民养小泥鳅,探索脱贫新途径

在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霞林村,一池池清澈的水中,小泥鳅欢快地游弋。这里,一场关于脱贫致富的新探索正在悄然展开。

贫困村村民养小泥鳅,探索脱贫新途径
贫困村村民养小泥鳅,探索脱贫新途径

霞林村的蜕变

霞林村,一个曾经产业基础薄弱的“落后村”,如今却因小泥鳅养殖焕发出勃勃生机。村主任谭伟兴奋地说:“今年的第一批泥鳅已经全部卖完了,现在正准备翻晒消毒,培育第二批泥鳅,争取11月份上市。”

霞林村的转变,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陈炳森。他不仅攻克了稻田养殖技术,还准备与拥有2000多亩土地的种粮大户谢时营联手,推广稻田生态养殖,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共同致富。

小泥鳅,大机遇

泥鳅养殖,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成为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村民们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纷纷投入到泥鳅养殖的行列中。

年份 泥鳅产量 村民收入
2019 15000 12
2020 20000 15
2021 25000 18

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霞林村泥鳅产量逐年攀升,村民收入也随之提高。这不仅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也为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携手共建,共赴致富路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陈炳森这句话,成为了霞林村村民们的共同信念。他们坚信,只要携手共建,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致富路。


刚才提到贫困村村民养小泥鳅,探索脱贫新途径。,下面来说说泥鳅养殖助力脱贫,案例解析新路径。。

霞林村以前是一个典型的“落后村”,产业基础薄弱。只是,自今年4月27日,该村集体养殖的泥鳅开始上市以来,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贫困村村民养小泥鳅,探索脱贫新途径
贫困村村民养小泥鳅,探索脱贫新途径

在江西农业大学水产系泥鳅养殖教学实践基地,记者看到,一个个圆形的泥鳅养殖桶内,小泥鳅们在碧绿的水葫芦下穿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南村临近白马水库,是库区移民村,具备水资源优势。合作社拟在徐南村开辟400亩泥鳅养殖基地,村民可以以土地资金入股分红,也可以由合作社租赁。

广安区委组织部派驻到霞林村的第一书记李国华说,霞林村水源丰富、保水性较好,且气候宜人,适合养殖泥鳅。加上养泥鳅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因此,经过和村支“两委”及村民代表商议,最终决定在村里发展泥鳅产业。

李国华采取了“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村里发展泥鳅养殖,并由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组成霞林村“泥鳅养殖团队”。

“通过‘泥鳅养殖团队’的努力,今年4月泥鳅上市以来,陆续有重庆、成都的客人上门收购。”李国华介绍,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泥鳅团队”还分批次向成都市通威三联水产市场、重庆市菜园坝水产市场送货6个批次3200公斤。通过上门收购、送货上门等方式,共销售泥鳅6500公斤,实现收入12.5万元。“这笔钱将作为后续产业发展基金,待产业有了新发展后,村集体与合作社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成,而村集体所属部分的70%将全部分给贫困户。”

在辰溪县安坪镇蒋家坪村,村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泥鳅无公害原生态养殖,在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一大亮点。如今,100余亩泥鳅养殖完全实现自产自销,其他的养殖产业也开始投产,并通过“扶贫资金+贫困户”的脱贫模式,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和投劳方式入股,项目实现收益后,贫困户按比例分红。

你可别小看这小小的泥鳅,它可是我实现脱贫梦想的‘法宝’。”江州区江州镇板备村板备屯脱贫户蓝文超对笔者如是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7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