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甲鱼,生态养殖新潮流
陆文永陈诚常泰中华鳖,俗称甲鱼、团鱼、王八,自古以来便是滋补佳品。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渔业科技示范户创新性地开展了稻田生态养鳖试验,不仅实现了水稻种植与水产经济动物养殖的有机结合,更让甲鱼品质达到了堪比野生的水平。
稻田养鳖:生态养殖的新潮流
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迅速,稻田养鳖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因为野生中华鳖资源的衰减,各种养殖模式如温室养殖、仿生态养殖等兴起,推动了甲鱼市场的蓬勃发展。稻田养鳖因其生态环保、病害少、药物残留低等特点,成为了一种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
项目 | 具体要求 |
---|---|
稻田选择 | 背风向阳,环境安静,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黏性壤土为佳;取水方便,水质清新。 |
土方工程 | 采取小田改大田方式,形成面积适宜的田块。 |
鳖的放养 | 选择生长速度适中、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品种,如鄱阳湖品系中华鳖。实行“三段养殖法”,即孵化-育苗、半成品水塘生态养殖、稻田稻鳖共生种养。 |
水质管理 | 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甲鱼健康生长。 |
陈军是土生土长的方集村人,2014年回到家乡,一头扎进了水产养殖的圈子。他发现,稻田里养甲鱼好处多多,田里的水生害虫成了甲鱼的“营养餐”,害虫少了,不用农药,水稻长得更好。每亩稻田放40只甲鱼,收获后加工出来的有机稻米有400斤,按照市场行情来算,有机甲鱼市场价格卖150元一斤,40只甲鱼能卖1.2万元左右,稻米也能有上千收入。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收获
稻田生态养鳖不仅提高了甲鱼的品质,也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16年春节后,陈军的基地产出绿色生态稻鳖米再生稻40万斤,生态甲鱼6万斤,当年产值达900万元。同时,这种养殖模式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收获。
未来展望
生态农业新篇章:稻田甲鱼养殖的探索与成效
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一项稻田生态养鳖的试验正在进行,它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更在生态效益上实现了双赢。陆文永、陈诚和常泰中华鳖养殖合作社,用实践证明了稻田养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稻田生态养殖甲鱼技术主要包括稻田选择、土方工程、鳖的放养、稻田水沟内种植沉水植物等。试验田位于肥西县三河镇四湖村,靠近巢湖大堤,环境安静,田块平整,地势平坦,土质为沙性壤土,水源来自巢湖,水质清新,周围没有污染源,满足中华鳖养殖需求。
稻田生态养殖甲鱼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为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稻田甲鱼养殖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我国稻田甲鱼养殖将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