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匙吻鲟人工孵化及管理技术,关注孵化成功率与幼鱼成活率
作者:牧海耕山•更新时间:7天前•阅读1
匙吻鲟,这一源自北美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以其独特的体型和美味的肉质,在我国养殖市场备受青睐。本文将深入解析养殖匙吻鲟的人工孵化及管理技术,帮助您提高孵化成功率与幼鱼成活率。
一、匙吻鲟养殖概况
匙吻鲟,学名Polyodonspathula,隶属于鲟形目、白鲟科、匙吻鲟属。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种大型滤食性淡水经济鱼类。我国自1998年引进匙吻鲟后,迅速在20余个省普及开来。
二、人工孵化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 | 具体操作 |
---|---|
放卵密度 | 每个直径15cm,高50cm的圆柱形孵化瓶可盛放受精卵5万-10万粒。 |
水流量控制 | 使全部鱼卵都能在孵化器中缓缓悬浮、翻腾,初期控制在8L/min左右。 |
水温控制 | 控制水温在18-20℃之间。 |
溶氧量控制 | 保持水中溶氧量在6mg/L以上。 |
酸碱度调节 | 调节酸碱度为微碱性。 |
病害防治 | 通过调节适当的水流量,清除死亡和感染水霉菌的鱼卵,控制水霉菌的传染。 |
幼鱼管理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环节。
技术要点 | 具体操作 |
---|---|
池塘条件 | 有充足的水源和溶解氧,放养鱼种之前,对鱼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 |
鱼种放养 | 选择体质健壮,游动活泼的鱼种。放养规格一般要求个体长达15-20cm的左右。 |
放养密度 | 以匙吻鲟为主养鱼,放养密度为250尾/亩;若以匙吻鲟为配养鱼,放养密度为50-100尾/667m2。 |
饲养管理 | 注意天气、水质的变化,及时向池塘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肥水、投饵,保持池塘中浮游动物量;饲料投喂,要做到定质、定位、定时。 |
四、案例分析
某养殖场在2019年采用人工孵化技术成功孵化匙吻鲟,孵化成功率达到了90%,幼鱼成活率达到了80%。通过优化池塘条件、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益。
早期的人工孵化通常在塑料孵化缸中进行,通过不断注入新水使卵子翻动。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孵化方法也日新月异。例如,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从1990年开始每年引进匙吻鲟受精卵,并通过不断优化孵化技术,提高了孵化率。
养殖模式:多元化发展助力产业升级
匙吻鲟的养殖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池塘套养便是其中一种,既可以调控养殖环境、改善水质,又能获得经济效益。以匙吻鲟为主养鱼的池塘,放养密度为250尾/亩;若以匙吻鲟为配养鱼,放养密度为50-100尾/667m²。
关键技术创新:提升孵化成功率
在匙吻鲟人工孵化技术中,放卵密度是一个关键因素。每个直径15cm,高50cm的圆柱形孵化瓶可盛放受精卵5万-10万粒。此外,控制水流量、水温、溶氧量和酸碱度等也是确保孵化成功的重要因素。
病害防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病害防治是匙吻鲟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调节适当的水流量,清除死亡和感染水霉菌的鱼卵,可以有效控制水霉菌的传染,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匙吻鲟养殖产业前景广阔。未来,我国匙吻鲟养殖技术将更加成熟,产业链条也将不断完善,为我国渔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