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常见七种病害,如烂鳃、肠炎等
鲶鱼,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在养殖过程中,鲶鱼却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扰,如烂鳃、肠炎等,这些病害不仅影响鲶鱼的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养殖失败。今天,我们就来揭秘鲶鱼养殖中最常见的七种病害,并为您提供有效的防治策略。
一、鲶鱼常见七种病害详解
病害名称 | 症状 | 防治方法 |
---|---|---|
黑体病 | 鱼体消瘦发黑,腹部膨胀 | 定期更换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
肠炎病 | 病鱼体消瘦发黑,腹部膨胀,肛门有黏液流出 | 使用抗生素治疗,注意饲料卫生 |
气泡病 | 病鱼体表出现气泡,无法下沉 | 改善水质,减少有机肥料施用量 |
水霉病 | 鱼体表出现白色菌丝,游动异常 | 使用生石灰清塘,定期消毒 |
车轮虫病 | 鱼体表出现黑色斑点,身体消瘦 | 使用敌百虫或硫酸铜消毒 |
尾孢子虫病 | 鱼体表出现灰白色小瘤或块状物 | 使用敌百虫或硫酸铜消毒 |
三代虫病 | 鱼体表出现灰白色黏液,游动缓慢 | 使用敌百虫或硫酸铜消毒 |
二、病害防治策略分享
-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质,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确保水质良好。
- 合理投喂:选择优质饲料,避免过量投喂,防止饲料变质,减少病原菌滋生。
- 加强管理:定期巡塘,观察鱼群动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消毒处理:定期使用消毒剂对池塘、鱼苗、饲料等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
- 隔离治疗:发现病鱼后,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病害扩散。
三、案例分析
某养殖户在鲶鱼养殖过程中,发现部分鱼苗出现烂鳃症状。经诊断,确定为肠炎病。该养殖户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 立即停止投喂,减少饲料污染。
- 使用抗生素治疗病鱼,并隔离治疗。
-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 对池塘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管理,病鱼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养殖效益得到保障。
鲶鱼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至关重要。了解常见病害,掌握有效的防治策略,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户的财富。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鲶鱼黑体病
病鱼体消瘦发黑,腹部膨胀,离群独游,轻压腹部,有淡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剖腹可见腹部积水,肠壁充血发炎,红紫色,后肠尤甚,肠粘膜溃烂脱落。此病主要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多发生在7月~8月,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防治方法: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2天。
病鱼浮于水面,腹部朝天,腹内有一气泡,不能下沉。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中施放过多未发酵的有机肥料,或池中水质老化,水中蓝、绿藻类过多,在强光下使水中气体过于饱和,鱼误食气泡所致。
病鱼感染水霉菌后,其体表出现灰白色的团状菌丝,形如棉絮状。菌丝逐步 后,鱼游动失常,皮肤黏液增多,食欲减退,最后消瘦死亡。致病原因多是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或由于低温冻伤引起。
个体大的车轮虫寄生于皮肤和鳍条上,引起体色发黑,身体消瘦,游动缓慢。个体小的车轮虫聚集在鳃的边缘和缝隙,在鳃上不断滑动,刺激鳃组织,严重时使鳃丝边缘发白腐烂,病鱼暗黑消瘦,离群靠近池边缓慢游动。
中华尾孢子虫寄生于鱼的鳍条、皮肤,引起鱼体出现灰白色点状的小瘤或块状。主要危害土池中培育的苗种。
防治方法:鱼种进池时用2克/立方米~3克/立方米的敌百虫浸洗;90%的晶体敌百虫0.2克/立方米~0.3克/立方米全池遍撒;用0.10克/立方米~0.24克/立方米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泼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