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玉米,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玉米大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正威胁着玉米的健康成长。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玉米大斑病:病害概述

玉米大斑病,又称叶斑病、条斑病,主要由真菌引起。这种病害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甚至蔓延至叶鞘和苞叶。病斑初期呈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 为褐色大斑,最终导致叶片干枯死亡,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叶片大量枯死,降低光合作用效率,还会影响玉米籽粒的饱满度和千粒重,从而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据调查,玉米大斑病严重发生时,减产幅度可达15%-30%。

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基础。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种植户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

2. 加强农业防治

防治措施 具体操作
底肥混配 底基肥要混配有机生物菌肥及中微量元素,如硫酸硼镁锌硅等。
苗期喷施 苗期6~8叶片要喷一次光碳菌肥,健壮植株,壮株防病。

发病初期,及时使用玉米菌克500克/公顷加水500~600公斤,间隔5~7天喷一次,连喷两次,可有效防控玉米大斑病。

关于玉米大斑病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

在河南省某农业合作社,玉米种植面积达数百亩。今年夏季,合作社的玉米田出现了大斑病的迹象。在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采取了以下措施:

合作社组织了田间调查,通过观察叶片上出现的褐色斑点,迅速确认了这是玉米大斑病的症状。专家建议,一旦发现病斑,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合作社立即启动了防治计划,包括及时清除病株,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源。同时,他们还采用了生物菌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四川省的一个玉米种植区,由于连续阴雨天气,玉米大斑病在该地区迅速蔓延。当地农民张先生在种植的30亩玉米田中,遭遇了严重的病害问题。

张先生在专家的建议下,采用了针对性的化学防治措施。他选择了适合的农药,按照推荐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施。在病期治疗阶段,他每隔5-7天喷一次药,连续喷施两次,有效控制了病情。

通过科学用药,张先生的玉米田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产量也得到了保障。

案例三: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实现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治

李女士在播种前,采用了有机生物菌肥和中微量元素,如硫酸硼镁锌硅等,为玉米苗期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苗期6-8叶片时,她喷施了一次光碳菌肥,增强了植株的健壮性,从而提高了抗病能力。

此外,李女士还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引入了有益菌种,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通过这些措施,她的玉米田成功控制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他们推广了抗病品种的种植,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玉米大斑病的识别和防治能力。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7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