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乌鳢苗种土池培育,放养技术关键

一、鱼苗放养的时间和要求

鱼苗出膜后,需要吸收卵黄囊中的营养,继续发育完善。通常到第四、第五天,卵黄囊被吸收完,鱼体发育基本完成,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开始摄取饵料。这时,才能将幼苗投放培育池。放苗要适时,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

乌鳢苗种土池培育,放养技术关键

放养的鱼苗必须是同一时间孵化出膜的,不能相差1~2天,这样鱼的大小、摄食活动能力等基本一致,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放养时,鱼苗必须带水操作和移动,减少损伤。移池时,要注意鱼苗驯养池与培育池的水温是否一致,一般要求两池水温不超过±2℃,避免应激反应和死苗。放苗的日子要选择在晴天的清晨,最好是风平浪静的日子。若有风时,则需要顺风放苗,离岸1米的地方用浮竹挡阻鱼苗,以防鱼苗被风浪刮上岸。放苗时不要从高处倒下去,应把容器口一半浸入水中,慢慢倾斜,让鱼苗随着水流注入池水中。

鱼苗的放养密度要合理,这关系到鱼苗的生长发育、体质、发病率、成活率以及产量。合理放养能使鱼苗形成抢食的局面,摄食好,生长发育快,体质健壮,发病率低,成活率高,同时可充分利用水面,发挥培育池应有的生产力。

密度过高,会影响摄食和生长发育,鱼苗大小分化大,弱苗增加,发病率高,成活率降低;密度过低,不能充分利用培育池的水体,产量低。放养密度不仅与培育池的水体有关,而且与饵料的质量、数量和池水的水质、换水方便与否、鱼苗的体质及出苗的规格大小、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有关。根据上述诸方面灵活把握,适当增减。早期苗放养密度高一些,后期苗适当低一点。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50尾为宜,经过20~25天的培育,鱼苗长到3~4厘米进行一次分养。分养时要带水过筛,按规格大小分池放养,以后按每平方米50~60尾,培养到10厘米左右。亦有的采取一次性放养,每亩投入5万~7万尾,直接培育到10厘米左右,成活率相对低一些。

三、乌鳢苗种培育技术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乌鳢苗种培育的池塘要求、亲鱼培育、产卵与孵化、苗种培育、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技术。亲鱼池和苗种池以室外土池为宜,底质为壤土或沙壤土,池底平整,淤泥保持在15cm左右,不渗漏。放养前1天~2天,缓慢调节孵化池水温,使之与室外苗种池水温相近,一般温差以小于2℃为宜。

项目 要求
池塘类型 室外土池
底质 壤土或沙壤土
池底平整度 平整
淤泥厚度 15cm左右
渗漏情况 不渗漏
水温调节 缓慢调节,温差小于2℃

四、土池培育苗种

乌鳢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面积一般以0.2—0.4亩为宜,水深0.5—1.0米。提高乌鳢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乌鳢养殖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关。

放养前对培育池作一次安全试验,方法是用几十尾乌鳢苗放于培育池中的小网箱内观察24~48小时,若鱼苗活动正常,则证明水体中的药物毒性已消失,就可以放养。

试验结果表明:在内陆寒冷地区利用塑料大棚简易水泥池温室、室外网箱和土池3种设施结合培育乌鳢苗种技术是切实可行的,在猛鱼类育种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说完了乌鳢苗种土池培育,放养技术关键。,现在来谈谈乌鳢苗种培育:土池放养实战指南。

放养密度:科学调控,实现高效养殖

乌鳢苗种土池培育,放养技术关键

病害防治:预防为主,确保养殖安全

乌鳢苗种培育过程中,病害防治至关重要。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如隔离病鱼、消毒水体、调整饵料等。同时,加强鱼苗体质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未来展望: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6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