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2020年,泥鳅养殖技术出现“生态循环泥鳅养殖模式”

在农业发展的征途上,泥鳅养殖技术迎来了一个里程碑的时刻。2020年,一种全新的生态循环泥鳅养殖模式应运而生,为这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2020年,泥鳅养殖技术出现“生态循环泥鳅养殖模式”

养殖池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养殖池的选择和建设是泥鳅养殖成功的关键。无论是水泥池还是土池,面积控制在1-5亩,东西走向,便于采光,深度约1米。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出水口,并使用铁丝网或尼龙筛绢围住,防止泥鳅逃逸。

建设要素 要求
池塘面积 1-5亩
走向 东西走向
深度 1米左右
进出水口 独立,用铁丝网或尼龙筛绢围住

苗种放养:健康优质,精心培育

放养前,池塘需使用生石灰清塘,7-10天后蓄水10-20厘米,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物培育基础饵料生物。鳅种放养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和管理水平而定。

饲料投喂:科学合理,保障营养

饲料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投喂新鲜、无污染的饲料,一般上午9时左右投喂,投喂量以泥鳅在3-4小时内吃完为准。成鳅期,根据天气情况和泥鳅生长、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

适时捕捞:高效收获,市场双赢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采用排干池水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这种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泥鳅的产量,也保证了泥鳅的品质。

生态循环,绿色养殖

2020年,通过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建立了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推广技术模式9个以上,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

生态循环泥鳅养殖模式是一种将泥鳅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养殖方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

2020年,泥鳅养殖技术出现“生态循环泥鳅养殖模式”

水质调控与日常管理

水质调控是保证泥鳅健康生长的关键。需定期监测水质变化,适时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日常管理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并观察泥鳅活动、天气变化、水质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决定饲料投喂量。

未来展望与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6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