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需把握关键时期,以防病源菌扩散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小麦赤霉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掌握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时期和策略至关重要。
一、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表
阶段 | 时间 | 注意事项 |
---|---|---|
播种期 | 播种前后 |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处理 |
苗期 | 播种后30-40天 | 注意观察,发现病苗及时拔除 |
拔节期 | 播种后60-70天 |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
抽穗期 | 播种后90-100天 |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预防措施 |
扬花期 | 播种后100-110天 | 抓住关键时期,及时喷药防治 |
灌浆期 | 播种后110-120天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小麦品质 |
二、小麦赤霉病防治策略
1. 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基础。目前,我国已育成一批抗病品种,如“扬麦”、“郑麦”等。
2. 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0.2%磷酸三钠浸种30分钟。
3.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及时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来源。
4. 喷药防治: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抓住关键时期,及时喷药防治。一般选用1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亩,兑水30-50千克进行喷雾。
5. 药剂轮换使用:为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建议药剂轮换使用,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
三、防治误区与注意事项
1. 不能见病用药,要以预防为主。
2. 注意用药浓度和用水量,确保药剂发挥最佳效果。
3. 注意不同药剂的正确混用,避免产生药害。
4. 适时防治,避免错过最佳用药期。
四、案例分析
某地区小麦种植户,在2019年小麦抽穗扬花期,由于未及时防治小麦赤霉病,导致大面积减产。经调查,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主要原因是种植户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重视程度不够,未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当地农业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指导种植户科学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终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掌握关键时期和策略,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小麦赤霉病防治需把握关键时期,以防病源菌扩散。的部分完成,下一步是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精准施策。
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精准施策
在春意盎然的季节,小麦正值抽穗扬花期,此时的小麦如同娇嫩的花朵,却面临着赤霉病的威胁。为了守护这一季的丰收,精准施策,科学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防治时间把握:见花就打,预防为主
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为初花期,即扬花株率5%~10%时。此时,病原孢子刚刚萌发,正是防治的关键时刻。根据当地气候和品种特性,一旦发现小麦开始扬花,就要立即采取行动,做到“见花就打”,以防为主。
二、农药选择与混用:精准施药,科学混用
在农药选择上,应选用渗透性、持效性较好的药剂,如10%思科50g或50%多菌灵可湿粉剂75g兑水20-30千克进行喷雾。同时,注意不同药剂的正确混用,以实现全面阻止病害发生的效果。
三、喷洒技巧:精准喷洒,提高效果
喷洒时,应对准小麦穗部,并注意压力和喷空口径,使用小孔喷片,保证弥雾符合要求。此外,严格掌握用药次数,用水量应当充足,确保药剂均匀覆盖。
四、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防治赤霉病时,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不能见病用药,要以预防为主。浇水时间要灵活安排,避免使用喷灌浇水,一般而言,浇水应当避开扬花期。最后,要注意不同药剂的正确混用,做到全面阻止病害发生。
五、案例分析:精准施策,守护丰收
以河南省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广,赤霉病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当地农业部门根据气象预报和田间调查,提前制定了详细的防治方案。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把握防治时间,精准施药,确保了防治效果。据统计,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率较往年下降了20%,为当地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未来展望:科技助力,提升防治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手段也将更加多样化。未来,有望通过生物防治、基因编辑等技术,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