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鳗鱼出血性开口病是常见病害,由细菌感染引起

一、疾病概述

鳗鱼出血性开口病,又称日本鳗鲡出血性开口病,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病害。此病主要表现为鳗鱼开口困难,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鳗鱼出血性开口病是常见病害,由细菌感染引起

二、病原分析

病原初步查明为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类型的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60-65纳米,对多种温水性鱼类的细胞株不敏感,只能在鳗性腺细胞株上复制。

三、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为5月下旬至10月,水温25-30℃左右,7-8月为发病高峰。主要危害1足龄以上的鳗鲡,传染快,死亡率高达90%。

四、症状表现

病鱼表现为严重出血,主要是颅腔出血,然后是口腔及头部肌肉出血。病鱼的骨骼疏松,极易破碎、骨折,口腔张开,不能闭合。

五、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抽取病鱼血液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血细胞内找到大量病毒颗粒,或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六、防治措施

1. 水体、工具等进行消毒。

2.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 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泼益生菌,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提高鱼体抵抗力。

七、案例分析

养殖场 发病时间 发病数量 死亡率 防治效果
福建省某养殖场 2021年7月 5000尾 80% 有效控制病情
广东省某养殖场 2021年8月 3000尾 60% 病情得到缓解

鳗鱼出血性开口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养殖业造成较大损失。了解其病原、症状、流行情况、诊断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此病具有重要意义。


刚才聊了鳗鱼出血性开口病是常见病害,由细菌感染引起,导致鳗鱼开口困难,严重时死亡。,现在聊聊鳗鱼出血病:细菌感染,开口难题,解决方案探析。

一、病原探究:揭开鳗鱼出血病的神秘面纱

鳗鱼出血病,又称为日本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为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类型的病毒。这种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60-65纳米,由核心和囊膜组成。病毒对乙醚、酸及热敏感,对多种温水性鱼类的细胞株不敏感,只能在鳗性腺细胞株上复制,并出现细胞病变,产生合胞体。

研究发现,病鱼的脾脏、心脏除菌悬液腹腔注射健康鳗,均可引起鳗发病,且症状与自然发病的一致。病鱼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胞浆中有大量病毒颗粒,这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

鳗鱼出血性开口病是常见病害,由细菌感染引起

二、流行病学:季节性、水温相关性及死亡率分析

鳗鱼出血病主要危害1足龄以上的鳗鲡,发病季节为5月下旬至10月,水温25-30℃左右,7-8月为发病高峰。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达90%。这种疾病在福建、广东等地有病例报道,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鳗鱼出血病的发病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温,防止疾病的发生。

三、症状及病理变化:揭示疾病背后的病理机制

鳗鱼出血病的主要症状为病鱼严重出血,主要是颅腔出血,然后是口腔及头部肌肉出血。病鱼的骨骼疏松,极易破碎、骨折,骨缝结合部松脱,其间有白细胞浸润。最明显的病理变化为额骨、顶骨离位,颅腔“开天窗”,齿骨与关节骨之间的连接处松脱,因此口腔张开,不能闭合。

病鱼的白细胞数量大增,约为红细胞数的1/10;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占80%以上;病鱼严重贫血,红细胞数只有健康鳗的1/3-1/4;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这些病理变化提示,鳗鱼出血病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白血病。

四、诊断与防治: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防治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水体、工具等进行消毒;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泼益生菌,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提高鱼体抵抗力。

此外,针对患病鳗鱼的治疗方法尚未研究,因此,在疾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预防措施,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播。

五、未来展望:科技创新助力疾病防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在鳗鱼出血病的防控方面会有更多的突破。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对病毒具有抗性的鳗鱼品种;利用疫苗技术,研发出有效的疫苗,提高鳗鱼对疾病的抵抗力。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鳗鱼出血病的防治策略,为全球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5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