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猪场二次转运科学布局至关重要
中小规模猪场,硬件设施相对薄弱,管理方式不够科学,技术能力有限,面对非洲猪瘟的风险自然不容小觑。那么,如何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特别是猪场的二次转运科学布局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生猪养殖场规模越大、单元越多、调运频次越高,通过人员、生猪、车辆、物料等途径传播的风险也越大。因此,科学布局猪场的二次转运至关重要。
附件1:规模化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方案
规模化养猪场是猪肉市场供给的主要来源,保护好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能力,对于稳定生猪产业发展、保障肉品市场有效供给、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建议种猪场和规模化猪场使用场外中转车转运待售猪只,中转站距离猪场至少3km。
科学划定非洲猪瘟防控区域
针对大型养猪场、种猪场、科研基地,划定了重点防控区,并联合国土房管局制作了非洲猪瘟重点防控区域电子地图。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
要想把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做到位, 要把人员调动起来。很多猪场的生物安全程序很科学,但如果员工没有很好地执行,再好的生物安全操作、流程、制度都只是纸上谈兵。
非洲猪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1年3月,动物诊所中小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非洲猪瘟是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引发的一种高致死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毒首次最早发病于非洲肯尼亚地区,所以称为非洲猪瘟。非洲猪瘟具有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特点,对养猪业造成的危害巨大,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
防控措施:合理选址,科学建厂
我国发生的非洲猪瘟主要有3种传播途径:人员和车辆带毒、餐厨剩余喂猪、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因此,合理选址,科学建厂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养猪场要远离居民区、公共设施、交通要道、其他畜禽养殖场、屠宰场等区域,间距至少为1000~2000米。
猪瘟防控体系:构建防线
构建完善的猪瘟防控体系,并付诸有效运行,是规模猪场提升防控能力的关键。除了生物安全措施,猪瘟防控体系还包括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
非洲猪瘟的采样工作
非洲猪瘟的采样工作覆盖范围广,除了猪只采样外,猪场环境、物资、人员等非猪只的科学采样对非洲猪瘟的防控亦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防止病毒传播的防线,也是及时发现疫情的关键。
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
当前,正值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时期,中小型规模养猪场是防控的重中之重。生物安全意识淡漠、建设布局不科学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降雨对非洲猪瘟防控的影响
随着国内多地的持续降雨,给国内养猪大省特别是南方许多猪场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带来不利因素。雨水和泥浆增多,降低了消毒剂的使用效果,削弱了外部生物安全防控效果,同时雨水增多冲刷地表泥土,使过去深埋地下的病死猪暴露,残留的非洲猪瘟病毒随着蚊蝇及野生动物的活动、泥浆流动、人员活动等途径传播。
生物安全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生物安全措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但在非洲猪瘟病毒传播方面大家公认的危险系数最高的还数外界拉猪车如何切断外界拉猪车辆对猪场的生物安全危害,笔者将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