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型农业养殖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猪场环境控制及管理
猪舍的建造
在选择猪场场址时,要尽量建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场址要向阳平坦并且不能有污染,同时还要有方便的水、电和交通条件。猪场要距离闹市至少2km,不能有其他的养殖场或者肉类加工厂。要把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分离开。在生产区里,要根据该区的主导风向来分别建筑猪舍、妊娠舍、分娩舍、生长舍和育肥舍,并且还要有与猪场规模相匹配的病猪隔离舍。猪场里还应该有专门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处理粪便的设施。猪场内不得养殖其他种类的畜禽,不能从外界购买猪肉或者猪肉制品。另外,还要做好猪场周围的绿化工作,定期清除猪场里的杂草,平时要做好灭鼠、灭蚊蝇虫等工作,为猪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卫生与消毒
进场前消毒
在猪场大门口和猪舍门口设立消毒池,并定期更换消毒液。在猪场的门卫室应该安置紫外线消毒灯,设立洗手消毒盆。人员在进入猪场前要先在紫外线消毒灯下照射10min 左右,然后再用消毒液洗手。车辆在进入猪场时必须用高压消毒机进行喷雾消毒。
非生产场区的消毒
生活区、办公区以及饲料加工区等非生产区也需要做到清洁卫生,每周都要进行消毒。
人员的消毒
工作人员在进入猪场前,需要先在外面的更衣室把所有的衣物都脱掉,然后使用消毒液把手、头等洗干净,再经过淋浴才可以进入内更衣室,然后再更换上所有的场内专用服装、鞋等,才可以进入生产区。在进行消毒时,门卫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单一流向。工作服装、鞋等要做到卫生清洁,并定期用消毒液来进行浸泡消毒。
猪舍消毒
下水道和排污沟等要进行彻底的清扫;用一定比例的消毒液做1~2h 的浸泡消毒;使用高压清洗机对猪舍进行清洗,干燥后要把猪舍密闭起来,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1~2d。同时还要进行带猪喷雾消毒,这样能够把猪舍里的漂浮病毒与细菌杀死,同时减少悬浮的尘埃,从而避免生成氨气,减少氧气附着。
用具消毒
猪场内的清洁工具、喂养工具、饲料包装以及各种其他的用具等都应该定时做消毒处理,这样就可以避免病原的交叉传播的机会。
水质控制
供给猪的饮用水的水质一定要清洁卫生,不能含有病原菌,要做到与人的饮用水标准一致。供给猪的饮用水需要满足下面两个指标:第一,单位毫升饮用水里含有的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第二,每升水中含有的大肠杆菌群要小于3。也可以在饮水里放消毒药品来进行杀毒消菌。饮水器要采用密闭式的,这样能够预防通过饮水造成的病原扩散。生产用水要使用洁净的自来水或者地下水。
免疫及药物预防
免疫
逐渐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使用质优疫苗。疫苗的运输、储存和使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实现无菌操作。在进行免疫前后,不可以随便使用药品。对于一些重大的疫病,如瘟病、口蹄疫等要做好免疫工作,并且要及时地检测抗体,未形成抗体的必须做补免工作。在进行了接种免疫后,要密切关注其反应,若是出现过敏情况的话,要及时地进行处理。免疫情况一定要进行记录,形成档案。准备好应急物资,做好出现疫情的处理方案。
药物保健
对猪场易发生的疾病要做好药物控制工作。按照季节的变化,定期对猪群投喂四环素类药物,来控制各种疫病的发生。尤其是母猪生产前后、乳猪出生后以及仔猪断奶前后等时期,最容易发生疾病,这些阶段应该在猪的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恰当的药物,来控制疫病或者提高猪的免疫力等。
种群安全管理
科学引种
在选种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把疾病监测工作做好,确保没有疫病存在,尤其是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以及繁殖呼吸综合症等,通过检测的种猪要先放在隔离区进行观察,确保无误后 做一回检测才可以进入猪场。
全进全出
在安排生产的时候,要保证生产线上各个车间全进全出,每一批猪的生产时间一定要拉开一定距离,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并做出空舍处理。全进全出可以把疫病传播的途径有效地切断,从而预防和阻止病原微生物在猪群里的感染。
种猪的安全
猪场用的种公猪最好是本场内的,这样比较安全。若是需要从外界引种的话必须做好疾病监测工作。采用人工受精可以减少和避免疾病传播。对一些疾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净化,这样可以提高繁殖效率。
做好无害化处理
猪场的病死猪必须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或者母猪生产后的胎衣最好通过化尸池进行处理。没有化尸池的,也必须通过深埋、焚烧或者焚化的方法来处理。采用深埋处理,一定要选择距离居民、水源等重要地点比较远的地方,同时还要注意防洪。填埋坑坑底和地面的垂直距离要达到3m,在坑底要垫上石灰,在覆盖时还应该用生石灰或者消毒药物进行喷洒消毒。其他污染比较厉害的粪便、污物等可以采用发酵法来进行处理。
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的概念,要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从选址、布局、消毒、管理等各方面入手,使一切可能引起疫病的因素都得以有效控制,实现全方位的安全保障,这样才能保证猪场的安全生产和良性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