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零排放养猪新模式
一、零排放养猪新模式:猪粪变废为宝,环境与经济双赢
通过干湿分离机,烘干的猪粪便经过处理发酵做成有机肥,废水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沼气废渣制作有机肥,从而实现粪便“零排放”。这是记者日前在平阳县益祥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的一幕。该合作社负责人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猪粪变废为宝了,养殖场再也不会臭气熏天、粪便横流了。”目前,我县41个规模养猪场基本实现了粪便“零排放”。
二、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解决农村环境整治瓶颈
一直以来,养猪场的粪便排放是农村环境整治的瓶颈。近年来,面对生猪养殖发展快,数量大,且排泄物多、污染严重等情况,我县开始探索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从去年8月开始,我县按照生态规模养殖场建设要求和“一场一策、确保效果”的治理原则,采用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推广雨水、粪尿、污水“三分离”技术,对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三、生态循环模式的具体实施: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这种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农牧结合的“畜禽―肥料―作物”、“畜禽―沼气―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物化+生化”综合处理,通过生产有机复混肥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的方式,充分利用沼气和沼液沼渣还田,使畜禽粪便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畜禽养殖治污问题,又能使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有效地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推进了我县养猪场的生态化和标准化。
四、权威数据支撑:41个规模养猪场实现粪便“零排放”
据计算,41个猪场共存栏猪12200头,平均每天排放粪便约30吨,日产尿液及污水200吨,沼气池每天可处理550立方米,处理能力高于实际排放量。猪场周边有4000多亩田地和菜地,沼气池的沼液经氧化塘发酵后,全部输往农田浇灌,达到了“零排放”要求。
五、解决方案:实现零排放养猪,保障环境健康
采用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推广雨水、粪尿、污水“三分离”技术,对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建设雨污分离设施管道、沼气池、沉淀池、氧化塘、堆粪房等设施,配套农田果园、鱼塘等,实现粪便、尿液及污水的干湿分离,粪便送堆粪场堆放,尿液及污水入沼气池厌氧发酵。
六、预测与验证:未来养猪业将走向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零排放养猪新模式将成为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养猪业将更加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