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猪场观念需更新,技术缺陷待突破
中小型猪场养殖观念革新
在生猪养殖领域,中小型猪场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以下将从管理、生产设施、生产技术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管理层面革新
11 养殖观念落后
由于对养猪业发展形势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缺乏了解,农民们往往凭传统经验和所谓“经验”盲目进行养殖生产,导致生产效益低下。因此,应通过提供信息、科技示范、加强政府和技术推广部门服务力度,逐步改变从业者的养殖观念,促进农村养猪业现代化。
12 投入不足
现代养猪业是一个投入较高的产业,由于农民资金有限,许多中小猪场先天投入不足,投资超过15万元的猪场不到40%。生产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给以后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多隐患。因此,中小猪场应积极利用国家在金融等方面的优惠增加投资,或将效益的一部分投入再生产,规范养殖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13 科学素养和生产技术水平普遍低下
调查发现,从业人员高中以下学历的占87%,只有较大规模的猪场聘用少数有职业高中或专科学历的技术人员。多数从业人员缺乏科学素养和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念,只注重眼前效益,以致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困难。因此,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是当务之急。
14 生产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大多数中小猪场是单独生产经营,没有生产计划,盲目性很大。即便同在一个小区内也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常常造成疫病交叉感染。生猪销售上受经销商左右,自主经营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只有建立协会性质的组织或参加到公司+农户的组织中,建立真正的封闭式小区,规范化管理,生产、服务和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稳步发展生产。
生产设施层面革新
21 生产设施简陋
农村多数猪场在选址、建筑设计、生产设备等方面缺乏基本的动物防疫条件。没有远离村庄和公路,建筑简单,没有规范的消毒设施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造成疫病难以控制,环境严重污染。因此,职能部门应积极推广简便可行的无公害处理方法,引导农民进行简易的改造措施,使之逐步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22 不能够全进全出,疾病循环感染
由于猪群小,猪舍没有按照单元式设计,导致产房或保育舍多采用贯通式。不能全进全出是导致疾病绵延不断的主要原因。改进的办法是用隔墙将这些猪舍分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全进全出。
23 保温与通风的矛盾
产房或仔培舍供温方式主要有炉火取暖、暖气供温、热风炉供温等。炉火取暖的缺点是燃煤耗氧,猪舍内空气污染大,不易通风换气。暖气片供温虽然没有污染,也不消耗氧化,但和炉火供温的一个共同缺点是不能通风换气,猪舍内空气污浊、潮湿,且成本较高。热风炉供温可以达到供温和换气的双重目的。
24 猪舍设备简单,卫生消毒不严格
猪舍和产床或仔培床以及相关设备的消毒往往不彻底。正确的消毒操作程序是:清理--冲洗一刷刮--药物消毒--熏蒸消毒--空圈5~7天。熏蒸消毒时,每立方米空间:福尔马林32ml、水16ml、高锰酸钾16g。母猪人产床前洗澡、消毒,进入产房后,对猪蹄清洗并消毒。
生产技术层面革新
31 公猪缺乏运动
圈养的种公猪普遍缺少运动。公猪运动的基本方法是在猪栏外设运动场,让猪在场内自由运动。为保证运动量,每天应由饲养员逐头驱赶到舍外运动1小时,而且要采取先慢、后快、再慢的方式。
32 妊娠母猪胖瘦不均
主要原因是妊娠期小群饲养,群体采食。弱者采食量少,虽然群体定量饲喂,但每头母猪采食量差异大,造成肥瘦不均。解决的办法是单圈或定位饲养或采用半定位栏饲喂。
33 营养代谢病频发
如猪发生蹄裂,往往由生物素或Zn缺乏引起。母猪产前产后瘫痪往往是因为缺乏Ca和维生素A、维生素D。
34 母猪长期恶露不尽
主要是母猪助产或人工授精时消毒不严或母猪生活环境卫生差、饲料有霉变等因素引起。预防方法是保持猪舍清洁,助产或人工授精时要严格消毒,对各种饲料原料严格把关,禁用霉变饲料。
35 防止母猪产后综合症
包括产后热、乳房炎、无奶、子宫炎。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母猪临产前进行限饲,产后逐渐增加,至第7天才恢复自由采食。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产前、产后各1周,母猪产后肌注长效抗菌剂或静注5%葡萄糖十抗生素。
中小型猪场在养殖观念和技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观念更新、技术突破,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欢迎广大养殖户用实际体验验证本文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