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断尾:养殖利弊解析
作者:种植先锋者•更新时间:2月前•阅读6
仔猪断尾现象及原因
猪场流行给仔猪断尾,在仔猪出生一天内,把尾巴距尾根2.5厘米左右处断掉,因为养猪人觉得这样做可以减少饲料浪费,把尾巴这部分能量用来堆积脂肪,达到提升2%-3%的日增重。
同时断尾可以减少咬尾恶癖,这种病原因复杂,但断尾可以有效控制问题的出现。
仔猪断尾的弊端
但在实践中却发现断尾其实有许多弊病,并且弊大于利。
猪的尾巴看上去无关紧要,但这毕竟是长期历史进化形成的重要部位,不管是大猪还是小猪,每天能可以通过摆尾巴来锻炼身体,提升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素质,如果猪生病它的尾巴就非常不灵活,看上去像垂死的蛇。
猪断尾的尾尖包含着一个重要穴位:尾尖穴,这个穴位采用针灸疗法可以有效治疗猪中暑、感冒、僵猪、中毒、产后瘫痪、便秘等,所以说这个穴位对猪的重要性还是有的。
断尾的潜在风险
从解剖角度能发现猪尾部存在一根动脉,在断尾时,操作不当很容易大出血,且伤口很难愈合,如果消毒不严格,病菌就极易让猪感染,而且有咬尾恶癖,即使断尾也不能避免,如果不改善饲养环境、饲养密度、平衡猪的营养,咬尾现象还是会发生。
在长期的饲养实践中,养猪人得出一个结论:断尾弊大于利。经过历年反复实践,不对仔猪断尾,能减少猪的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副嗜血杆菌病,而这三种病一旦患上,即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也是不理想的。只有预防伤口感染,血液传播,减少外伤才能有效防控。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可以有效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养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生物发酵床养殖:利用微生物发酵床,减少粪便的排放,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
- 循环水养殖:利用循环水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 有机肥生产:将猪粪便进行发酵处理,生产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解决方案
为了减少仔猪断尾带来的弊端,以下是一些建议:
- 优化饲养环境:改善猪舍通风、光照、温度等条件,降低咬尾现象。
- 合理饲养密度:根据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拥挤。
- 平衡营养:根据猪的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
- 预防疾病:加强猪只的防疫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
可验证的预测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将得到广泛应用,断尾现象将逐渐减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迎来一个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时代。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