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母猪产力不足,滞产防治策略优化

母猪产力不足与滞产问题解析

异常分娩是指产力、产道、胎儿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发生异常或三个因素间不能相互适应导致不能正常分娩的病理状态,通常将这种病理状态谓之难产,滞产是异常分娩的一种,由产力乏力所致。据B.E斯特劳主编的《猪病学》指出,造成母猪难产的主要原因是产力乏力,骨盆挫伤,产道狭窄,两个胎儿同时产出,胎儿倒生,胎儿过大,难产发生率<3%。

母猪产力不足,滞产防治策略优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曾对有5000余头以当地品种为主母猪群进行调查,难产发生率不足1%,其原因多为胎儿过大,母龄过小性产道狭窄等。原发性产力乏力性难产几无,哪怕许多患有营养性消瘦症的经产母猪分娩依然正常。

现今中国猪群品种结构大多已为外来良种或良杂品种取代,异常分娩的病例增多。在上述的多种病因中,产力乏力占据主要地位。这可以通过无需人工助产娩出第一个胎儿至最后一个胎儿的时间长短以判定。众多猪场规定产出第二胎儿后一律注射催产素,多数母猪在药物催产情况下第二产程才能在4-5小时内完成,这无疑反证了产力乏力导致的异常分娩的广泛存在。

滞产防治策略优化

1. 分娩发动的机制

分娩发动的机制至今并未彻底明了,有压力学说,伸张学说,激素学说,乙酰胆碱学说,胎盘变性学说等等。没有一种学说可以独立全面地解释分娩的机理,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成熟胎儿的发动下,有关分娩激素作用下实现了分娩。

成熟的胎儿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胎儿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同时刺激子宫蜕膜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雌激素使子宫肌肉对各种刺激更敏感,促进母体的垂体分泌催产素,前列腺素抑制和消退黄体,使子宫肌群对催产素敏感,子宫发生节律性收缩,启动了分娩,在宫缩阵痛的刺激下,母猪的腹肌,膈肌,呼吸肌参与其中,配合宫缩发生努责,加大了腹压,有利胎儿娩出。

不难看出,胎儿活力的强弱,母猪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强弱,母猪参与分娩的各种肌群的强弱是影响分娩正常与否的主要因素。而子宫肌群的阵缩是产力的主要来源,腹肌,膈肌和呼吸肌的配合形成的努责是产力的辅助力量。

2. 滞产防治措施

为了降低滞产发生率,提高母猪生产性能,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母猪产力不足,滞产防治策略优化

  1.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2. 根据母猪的品种、年龄、体重、胎次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分娩时间。
  3. 加强母猪的产道检查,及时发现产道狭窄等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 加强临产母猪的监测,及时发现产力不足等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5. 加强母猪的产后护理,预防产后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结论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母猪产力不足和滞产问题日益凸显。通过优化滞产防治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滞产发生率,提高母猪生产性能,进而提高养猪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我们相信,在广大养殖户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养猪业必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母猪产力不足,滞产防治策略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6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