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猪周期困扰养殖户多年,如今是否已渐行渐远

猪周期对养殖户的挑战

又见新低。

猪周期困扰养殖户多年,如今是否已渐行渐远

在农业部最新公布的2月份数据中,无论是生猪存栏量还是能繁母猪存栏量,都双双创下了历史新低。

在猪价持续高位的情况下,按照正常逻辑,养殖户应该积极补栏从而带动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恢复性增长,直至达到新平衡;不过,在本次猪周期中,这个最平常的现象却消失了。

猪周期的新变化

创新低的存栏

3月15日,农业部公布了2月份400个监测县的生猪存栏信息,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 下降。生猪存栏量较1月份减少0.2%至3.56亿头,能繁母猪存栏量较1月份减少0.5%至3633万头。

不但 下降,而且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双双刷新了历史新低。按照农业部的标准,4800万头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的预警线,如果存栏量长期在预警线以下,将是未来猪价上涨的开端;反之,未来猪价下跌将不可避免。

环保高压线

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和之后实施的《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及一年前推出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三条政策红线,从此禁养区成为具体明确可衡量的指标被纳入规划。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执行了禁养、限养的区域划定规划,使现有的大量养猪场被迫关停清拆。据农业部预计,仅2015年即有近500万散养户退出畜禽养殖业。

猪周期困扰养殖户多年,如今是否已渐行渐远

猪周期的减弱与可持续发展

猪周期的形成在于生猪供给有着行业的生理周期。猪周期传导路径在于:猪价上涨-母猪存栏增加-生猪供给大增-猪价下跌-母猪存栏下降-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在亏损时退出,在高景气时进入的“追涨杀跌”式波动是造成猪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

而养殖户的这种频繁进入与退出在于其规模小,全国目前年生猪出栏基本稳定在7亿头,市场规模最大的温氏股份其2016年的销量不过1700余万头,市场占有率还不到3%。

规模化养殖趋势

农业部发布的生猪生产“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2020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要从2014年的42%提升至52%,这是因为目前养猪业仍是散户主导的市场。

根据统计,年生猪出栏500头以下与以上的养殖规模占比基本在6:4左右,年出栏在1000头以上的占比更是不足10%,这还是规模以上养殖户占比持续提高下的结果;退回数年前,几十头的养殖户是中国养猪业的主流。

解决方案与展望

在行业供给端出清、规模养殖户有效供给提高后,本轮猪周期或许才能看见平稳向下的走势。在新的供需平衡之后,规模化养殖企业有望主导市场走向,而规模化有助于衰减猪周期的影响。

海通证券指出,未来周期的波动对生猪养殖企业业绩的影响将逐步减弱,养殖企业的业绩有望更加体现成长性。长江证券对此持同样的观点,当能繁母猪的弹性因为政府因素而逐步减弱的时候,也意味着猪周期的弹性减弱。

但是这并不能消除猪周期的影响。海通证券指出,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的提高将部分缓解补栏的“追涨杀跌”现象,但可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猪周期规律,周期持续时间可能从3-4年延长至5年以上,周期波动幅度则会减弱;同时,外部偶发性因素对周期运行的扰动作用可能将更为显著。

实践与验证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猪周期困扰养殖户多年,如今是否已渐行渐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6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