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农业养殖新误区:规模至上

近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规模化猪场为主,中小专业户为辅,农村散养户陆续被淘汰的养猪生产格局。这无论从猪肉食品的安全、疾病预防及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在规模化猪场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

农业养殖新误区:规模至上

误区一:猪的品种越新越好,越纯越好

近年由养猪发达国家育成的新品种如皮特兰及各种配套系新品种猪对环境、营养、管理等饲养条件要求较高,当猪场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达不到要求时,其生产性能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甚至严重的还会“绝收”,导致严重亏损。目前相同品种各品系之间是有差别的,如加系、美系、丹系、英系、法系等之间的生产性能各不相同,有的产仔数高,有的饲料转化率高,有的抗病力强,而有的生长速度快,规模化猪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种猪资源,通过科学的、严格的选种育种、杂交组合培育出适合本场特点的品系,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从国外引进新品种。

误区二:人工授精产仔数不如本交高

目前猪人工授精在欧美养猪发达国家普及率已超过80%,平均受胎率一般在85%以上。人工授精不仅能使最优秀的品种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推广,减少公猪的饲养头数而降低饲养成本,还可减少疾病的传播,克服体格差异造成的配种困难。猪场采用本交时公母比例一般为1:25~30,当采用人工授精时公母比例可增至1:200~300。

误区三:基础母猪存栏越多,猪场经济效益越好

养猪生产最忌讳的是贪大求全,基础母猪数量的多少应与该场资金实力、职工素质、生产工艺、疾病防控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等综合实力相结合,盲目地扩大规模是很危险的,是绝对不可取的。

农业养殖新误区:规模至上

误区四:饲料成本占整个养殖成本的70%以上,所以要选用便宜饲料方可降低成本

尽管饲料占养殖成本的70%以上,但养猪成败取决于品种、营养、防疫、管理等主要方面。盲目地选择便宜饲料只会降低生产性能,使生产进入恶性循环。优良品种猪对饲料的依赖性很大,应选择一种能够满足生产的、合理的饲料做为日粮。

农业养殖新误区:规模至上

误区五:进口疫苗比国产的好,新特药比常规药好

随着我国不断地从国外引种,猪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一些规模猪场谈病色变,盲目使用价位奇高的进口疫苗和一些新特药,其实我国还是有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动物保健品及生物制品生产研发企业,再加上农业部的GMP验收,只要猪场按照本场实际及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疾病流行特点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这些厂家的拳头产品,即可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可安全地降低成本。

误区六:职工只要身体强壮,力气大就行,其文化程度及综合素质并不重要

养殖场的工作看似简单的体力劳动,其实不然,从清粪工到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都包含了一系列的脑力分析活动和判断行为,而且这些分析和判断决定了生产性能的高低,因此猪场职工不但要有很强的责任性,还要有强有力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做后盾。

误区七: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就可以了

随着畜牧业向更深层次的发展,猪病变得越来越复杂,好多疾病根本就不分季节、不分品种、不分大小,来如闪电,去如抽丝,更令人头痛的是当某一种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时往往几种病会乘虚而入造成混合感染即所谓的并发症,给治疗工作造成更大的麻烦。

结论

以上误区在规模化猪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这些误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就能够提高猪场的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6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