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系原种猪经济性能评估与对比
猪肉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肉食来源,消费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比例长期保持在60%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猪肉的需求不断增加,商品猪养殖数量、良种种猪数量也应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丹系原种猪主要包括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等几种。目前,国内广泛应用丹系原种猪改善猪的经济性能,促进了国内生猪业的发展。本研究测定不同品种丹系原种猪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筛选出经济性状较好的丹系品种,旨在为猪的育种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1.1 种猪选择
丹系原种猪,共挑选3个品种: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饲养环境相同,每个品种随机选择200头母猪进行测定。
1.2 繁殖性能测定
主要测定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断奶窝重等指标。
1.3 生长性能测定
主要测定日增重、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等项目。猪进舍第6天逐渐过渡到饲喂测定料,猪自由采食饮水,当平均体重达27kg~33kg时开始测定,当平均体重达85kg~105kg时结束测定。按个体称重,同时记录称重日期,每天记录饲料耗量。结束测定时,用B超测定倒数第3肋至第4肋间左侧距背中线5cm处背膘厚。对所测数据进行校正,校正成体重达100kg时的日龄、背膘厚。
1.4 饲养水平
不同生产周期母猪采食量、生长育肥猪日粮方案以及维生素营养添加标准分别见表2、表3、表4。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amhane's法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
结果与分析
2.1 丹系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原种猪繁殖性能比较
由表5可知,杜洛克猪第1胎次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断奶窝重与第2胎次相比差异不显著;长白猪、大白猪第1胎次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窝重与各自第2胎次相比差异不显著;大白猪第1胎次初生窝重与第2胎次相比差异显著;长白猪第1胎次初生窝重与第2胎次相比差异极显著。
2.2 丹系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原种猪30kg~100kg平均日增重
由表6可知,大白猪与长白猪相比,30kg~100kg平均日增重差异显著;大白猪与杜洛克猪相比,30kg~100kg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长白猪与杜洛克猪相比,30kg~100kg平均日增重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丹系原种猪30kg~100kg平均日增重差异明显。
2.3 丹系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原种猪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测定
由表7可知,大白猪与长白猪相比,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差异显著;大白猪与杜洛克猪相比,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差异极显著;长白猪与杜洛克猪相比,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丹系原种猪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差异明显。
2.4 丹系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原种猪100kg体重日龄2胎次相比差异显著
3个品种中,长白猪日增重最大,然后是大白猪,杜洛克猪最小。杜洛克猪背膘厚最小,大白猪背膘最厚。本研究只比较了第1、第2胎次母猪的繁殖性能,通常母猪第3胎次以后繁殖性能逐渐上升。有学者认为,母猪第3胎次产仔数达到高峰,维持到第5胎次,然后逐渐下降。徐奇等报道,母猪第1胎次~6胎次产仔数逐渐增加。研究表明,母猪第3胎次~11胎次总产仔数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第4胎次~11胎次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由此可知母猪产仔数随着胎次的上升而增加,第3胎次~11胎次比较稳定,第11胎次开始下降,因此应适时调整母猪群的年龄结构,及时淘汰老年母猪、低产母猪。本研究表明,大白猪、长白猪第1、2胎次产仔数明显高于杜洛克猪,大白猪、长白猪第1、2胎次产仔数相近。本研究表明,丹系原种猪经济性能优良,可在专门化品系培育、多种配套系实施中发挥作用。杜洛克猪初生窝重最小,日增重也最少,但100kg体重日龄时间最短, 处理数据仍得到同样结果,这可能是由于公司提供数据有误所致。
根据本研究结果,预测未来丹系原种猪在养殖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助于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同时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欢迎广大养殖户用实际体验验证这一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