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仔猪饲养环境,强化健康管理
遗传育种
建立结构合理的繁殖群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公母猪应具有广泛的血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交,以防降低繁殖性能、窝产仔数和成活力。胎次结构应理想,高龄母猪往往导致产仔不整齐和弱仔增多。确定合理的淘汰原则,种猪生产每年更新可达40%,商品猪生产可达30%。商品猪生产的明智选择应是适宜的杂交模式。选配是生产者根据生产目的和避免近交采取的具体措施。
疾病防治
疾病防治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另一重要方面。必须正确认识疾病的概念。猪只实际上不存在不带病原的情况。在新的疫病不断出现及对某些疾病现还不能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减少财力劳力的投入,提高仔猪成活的健康措施仍不失为确定科学的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免疫程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猪群的免疫程序,使疫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增加猪群的抗病免疫力,例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合理有效使用,较之病后大面积治疗更显科学而实际。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消灭鼠害。对少数常见病及时诊断治疗。
饲养管理
制定科学的饲养规程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母猪怀孕到86天左右可在日喂量2kg的基础上增加到2.5kg,冬季可达3kg,产前一周恢复到原日喂量,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初生重大成活率增高。对产仔多或泌乳力差的母猪所产的仔猪进行合理寄养。对产仔多而无法寄养的可对仔猪实行分批轮流哺乳。固定奶头,精心护理弱子。产后3日内定时放出仔猪吃奶,以防压死。冬季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夏季应对母猪设法防暑降温,以此保证哺乳母猪的正常采食,从而保证充足的泌乳力。仔猪7日龄起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饲料进行补饲。对同窝中较大的仔猪可分批提前断奶,弱小的可延时至生长较好后再断奶。
员工素质
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为了尽可能地提高仔猪成活率,还应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开展技术指导或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种制度和措施得以最大限度的实施。
结论
提高仔猪成活率是一个主客观统一,技术与管理结合的综合措施。措施实施得越完善,得到的回报就会越显著。预计在未来五年内,通过优化仔猪饲养环境,强化健康管理,我国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将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欢迎您用实际体验验证这一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