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北方猪舍设计:历史演变

猪舍建筑设计: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猪舍建筑工艺的进步与养猪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是确保养猪成功、维护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卫生的关键技术。猪舍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猪的生长需求,还要注重经济性、环境友好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北方猪舍设计:历史演变

历史演变:从简陋到现代化

50年代及以前

早期猪舍建筑以家庭副业为主,设施简单,无需严谨设计。猪舍通常设在场院一角,挖坑砌墙,圈内部分为猪炕,下部为积肥坑,实现污水零排放。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农村互助组和合作社的出现,推动了小型养猪场的兴起。猪舍连成排舍,采用干清粪,粪便堆积发酵,冲圈污水流入积肥坑。

北方猪舍设计:历史演变

60年代至70年代

猪舍形式多样化,出现双列式、多列式,屋顶形式也多样化。出现了“大岗圈”等新型猪舍,但营养不完善,不均衡。

80年代前后

现代化猪舍出现,如湖南君山、广东白云山等。猪舍建筑设备先进,提出将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分别饲养,猪舍地面有全漏缝与半漏缝地板,粪尿自动流入舍外或大粪坑。

90年代

国家项目推动规模化养猪场建设,如北京郊区建设的1254个规模猪场。广东深圳出现工厂化养猪企业。

现代化猪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零排污生态猪舍

为减小对环境的污染,设计了一种猪舍,舍内设有休息区、采食区和排污区。猪舍由砖建成半截,上方为圆拱形塑料布作屋顶,实现粪污发酵腐熟后作肥料。

未来展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猪舍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是节省资金、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不污染环境。期望有关部门加强研究,为我国养猪业发展作出贡献。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北方猪舍设计:历史演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6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