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口蹄疫免疫效果差,原因揭秘
一、疫苗因素的影响
疫苗病毒抗原的差异性:FMDV可分为O、A、Asia I等7个血清型,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现象。每个血清型又有很多亚型,型内不同毒株间的遗传变异可导致抗原差异。因此,加强诊断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向,选择当地流行的血清型相对应的疫苗产品尤为重要。
疫苗的运输和贮存:我国口蹄疫疫苗均为灭活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储藏温度、运输条件、保存温度和使用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甚至丧失。冷链2-8℃运输保存疫苗是必须的要求,并且在保存、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对灭活疫苗进行冷冻。
二、免疫程序和实施方案的影响
做好基础免疫: 应该考虑当地的疫情状况,选择合适毒株类型的疫苗产品,然后要根据仔猪机体的母源抗体水平,中大猪、后备猪和经产母猪猪群原有的抗体水平,确定合理的首免时间、基础免疫次数及使用剂量。
确保免疫密度,提高群体抗体水平: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有个别动物未免疫或免疫后没有达到一定的保护水平,当遇到病毒侵犯时,这一群体就成了病毒感染的突破口。
疫苗免疫程序及时更新:免疫效果与饲养管理、母源抗体、疫苗特性、免疫次数、接种动物的反应性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根据日常的免疫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和完善,找到适合各自生产企业的免疫方案。
三、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新生动物是十分重要的,但仔猪存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可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要加强小动物抗体监测,根据母源抗体水平确定合理的首免时间,并及时免疫,通过调整免疫程序克服母源抗体干扰。
为了尽量减少母源抗体对口蹄疫疫苗使用效果的干扰,建议对母源抗体水平高的仔猪群推迟首次免疫到50-60日龄进行,间隔2-4周进行加强免疫;而母源抗体水平较低的仔猪群最好在断奶后尽快进行首次免疫,间隔2-4周进行加强免疫,从而减少免疫真空期。
四、免疫抑制的影响
接种疫苗的猪必须健康状况良好,如猪体质瘦弱、患病、体温升高或食欲不振等应暂缓注射,待机体恢复正常后方可接种。这是因为有些疾病可引起免疫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免疫效果。
另外,免疫缺陷病、中毒病,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霉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对猪口蹄疫免疫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
维生素及许多其它营养成分都对家畜机体免疫力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D、B、E和多种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时,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另外,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如果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都会使猪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猪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六、解决方案与生态保护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 选择合适的疫苗产品,确保疫苗质量。
- 优化免疫程序,提高免疫密度。
- 加强营养管理,提高猪群整体免疫力。
- 改善猪舍环境,减少应激反应。
通过以上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猪场口蹄疫的免疫效果,还能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七、预测与验证
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践,预计通过科学合理的免疫管理,猪场口蹄疫的免疫效果将显著提高。我们诚挚邀请广大养殖户朋友,用实际体验验证我们的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