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养殖示范区
一、选址与布局
养猪场所处的环境以及规划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实践中,一些养殖户在新建或改扩建猪场时,盲目投资建设,不仅增加运营成本,同时也给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围绕“养猪场的选址、规划布局、防疫以及无害化处理”三个主要方面介绍养猪场的规划设计要点。
1. 选址
标准化养猪小区要选择在距离主干道和居民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有稳定的供电,良好的通风,充足干净的水源,并且排水方便。猪舍的建设要满足光照、通风、防火、冬暖夏凉等条件。小区距离屠宰厂、加工厂、风景区、公路、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要在2000米以上,距离其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要在1000米以上。
2. 布局
总体布局上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及处理区三个区域。三个部分保持适当的距离,生产区和处理区要间隔50米以上。生产区内设置猪舍、饲料储存室、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淋浴室等设施。不同猪种设置不同的猪舍,在猪舍门口及生产区门口设置消毒池。生活管理区内设置办公室、住宿室、医疗室、食堂等。生活区门口设置消毒室,用来给外来车辆和人员消毒。处理区内设置隔离室、无害化处理室、堆粪场及化粪池。
二、建筑面积与隔离带
1. 建筑面积
标准化养猪小区要有一定的建筑面积,要求占地面积在10亩以上,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500平方米,小区内饲养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用途的猪在1000头以上。达到上述标准的才能称为养殖小区。
2. 设立隔离带
标准化猪养殖小区的周围要建筑围墙,围墙的外围设立隔离绿化带,与外界隔离,以抵御外来疾病,防止小区内发生疫情。另外,小区内部各个区域之间也要设立隔离带,使小区内界限分明,内部隔离带的设置要求符合生产管理需要,方便通行。
三、建筑材料与设施
1. 建筑材料环保无污染
对建筑材料的选择要求环保无污染,不能含有放射性、刺激性等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品质差的建筑材料不仅会危害猪的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 设备完善
标准化养猪小区内要有完善的设备设施,包括猪栏、通风系统、温度调节设施、料槽、自动饮水装置、高压喷枪等清洗消毒用设备、常规疾病预防及检测设备及污水排放、粪便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等。
四、管理制度
1. 建立管理制度
标准化养猪小区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生产管理制度、防疫制度、消毒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饲养管理制度。小区内的猪只要自繁自养,并采取全栋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引进种猪和销售商品猪要经过严格的检疫。规范详细的记录猪只的各项档案,并保存两年以上。
五、养猪场选址条件
1. 长远规划
养猪业是长期产业,必须进行长远规划。
2. 水电、交通条件
一个万头猪场日耗水量150~250吨,水质要符合饮用标准,用电量除饲料加工外,自装机容量80~100千瓦,物料运输量大,选择交通方便的场地。
3. 卫生防疫条件
综合考虑地形,地势,地点、水源、土壤、气候条件等因素,要远离居民区、养殖场、屠宰场、交通干线。
4. 粪污处理及环保条件
要运用生态环保方案,尽量同菜地、鱼塘、果园、农田相结合,使污水无害化和减量化。
六、养猪场规模分类
1. 大型养猪场
自繁自养型基础母猪>3000头、商品猪>50000头/年,仔猪育肥型础母猪=0头、商品猪>50000头/年,繁育仔猪型基础母猪<3000头、仔猪<50000头/年。
2. 中型养猪场
自繁自养型基础母猪<1000头、商品猪<10000头/年,仔猪育肥型础母猪=0头、商品猪<10000头/年,繁育仔猪型基础母猪<1000头、仔猪<10000头/年。
3. 小型养猪场
自繁自养型基础母猪<100头、商品猪<1600头/年,仔猪育肥型础母猪=0头、商品猪<1600头/年,繁育仔猪型基础母猪<100头、仔猪<1600头/年。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高效生态农业养殖示范区的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遵循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