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采食量下降:饲料变质、疾病、环境不适等
猪采食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猪采食量下降是临床常见的行为表现,一般是由于疾病因素导致,也有一部分是非疾病因素引发。
1. 疾病因素
1.1 病原感染:猪被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等病原感染后,病原释放的毒素可作为致热源引发机体产热,猪体温升高,消化酶活性减弱,对饲料的消化造成影响。
1.2 肠道堵塞:多种原因导致的肠道堵塞,使食物滞留在肠道中,无法下行被消化,从而反射性影响猪的采食。
1.3 消化道炎症:食管、胃、肠道等器官黏膜发生炎性病变时,分泌的消化酶数量减少,活力减弱,对饲料的消化出现障碍。
1.4 口炎:病毒感染引发的传染性水疱口炎、口蹄疫,以及物理性因素引发的口腔黏膜损伤、口腔溃疡等,可导致猪采食时口腔部位疼痛,从而无法正常采食,造成采食量下降。
2. 非疾病因素
2.1 饲料变更:猪对新饲料需要有个适应过程,在饲料突然变更后、适应新饲料前,猪的采食量会下降。
2.2 添加药物:有些药物适口性很差,加入饲料中后,由于猪的味觉和嗅觉特别敏感,很容易导致采食量下降。
2.3 环境应激:猪受到应激时,体内激素的体液调节会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紊乱,采食量也会受到影响。
2.4 生理性因素:有些妊娠母猪,妊娠前期采食正常,随着腹中胎儿的不断增大,子宫对腹腔内的器官进行挤压,导致胃、肠、胰腺等消化器官偏离原来的位置,蠕动受到影响,体积也进一步被压缩,间接导致采食量出现下降的情况。
猪采食量下降的防治策略
1. 针对疾病原因引发的采食量下降
如果是病原感染引发的,务必第一时间使用药物控制疾病的发展,病毒感染可用抗体制剂、中药抗病毒药等进行治疗,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可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
有肠道堵塞的猪可使用润肠通便的药物,帮助堵塞物排出,另外,注意饲料中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平衡,防止猪群异食癖现象的出现。
2. 针对非疾病因素引发的采食量下降
饲料变更时一定要逐步过渡,过渡期不低于5天,新料所占日粮比逐步提高,性状方面尽量和老料保持一致。
养殖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环境的平稳,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注意猪舍的保温,免疫疫苗前要采取抗应激措施,提前1天饲喂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增强猪群的抗应激能力。
猪采食量下降时,机体的营养摄取就会受到影响,最先影响的是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猪表现精神不振,喜卧,活跃度差。
然后受到影响的是蛋白质的供应,由于蛋白质分解后最终转变为氨基酸吸收,供应不足时,机体的蛋白就无法合成,进而影响生长和发育。
最后受影响的是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这些物质是调节机体代谢必不可少的原料成分,同时也与猪的生产性能息息相关。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