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寒潮来袭,水产养殖警惕低温风险

最近收到不少养殖户的私信,说鱼塘水温骤降,草鱼趴边,虾蟹活动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零星死亡。翻看气象数据,今年冷空气南下频率比往年高了30%,部分地区水温一周内从18℃跌到5℃以下。这种断崖式降温对水产养殖的冲击,可不是“多穿件衣服”就能解决的。

低温如何“掐住”水产养殖的命脉

在江苏盐城走访时,发现某养殖场在去年12月的寒潮中损失了40吨南美白对虾。负责人算过一笔账:水温低于12℃时,虾类摄食量减少70%,消化酶活性下降50%,这时候再投喂饲料,反而容易引发肠炎。更麻烦的是,低温会破坏藻相平衡,溶氧量从8mg/L暴跌至3mg/L,相当于把鱼虾突然扔上青藏高原。

水温(℃)鱼类代谢率饲料转化率溶氧临界值(mg/L)
>20100%1.2:14.0
15-2065%1.8:13.5
10-1530%2.5:13.0
<10<15%停止摄食2.5

保温措施不是越贵越好

见过有人花十几万给鱼塘装地暖,结果电费比卖鱼收入还高。广东肇庆的养殖户老陈用土办法:在塘底铺30cm厚稻草,水面架设可拆卸塑料棚。实测显示,这种组合能使夜间水温提升2-3℃,成本每亩不到2000元。关键是要在稻草层与塘底留出10cm空隙,既保温又防沼气聚集。

浙江大学的试验数据更有意思:在同样低温环境下,使用生物絮团技术的塘口,鱼类存活率比传统养殖高22%。原理是益生菌代谢会产生微量热量,还能分解亚硝酸盐。具体操作是在降温前7天,按每立方米水体添加5g红糖+3g芽孢杆菌,这个配方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同养殖模式的风险差异

去年跟踪记录了三种模式的损失情况:

模式水深(m)保温措施死亡率经济损失/亩
高位池养虾1.268%1.8万元
深水网箱养鱼4.5下沉2m15%0.4万元
稻渔综合种养0.8秸秆覆盖32%0.9万元

数据说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抗寒,但网箱养殖前期投入大。有个折中方案是在塘中开挖“避寒沟”,深度1.5米以上,占池塘面积20%,成本每亩约500元。寒潮来时鱼类会自动聚集沟内,实测该区域水温比表层高4℃。

被忽视的细节要命

江西有个典型案例:养殖户老李的塘口明明做了保温,但青鱼还是大面积死亡。后来发现是增氧机摆放位置有问题——叶轮式增氧机把底层冷水翻到了水面。改成微孔增氧后,配合底层铺设的PE管道,溶氧稳定在4mg/L以上。这个教训值20万。

还有个反常识的现象:水温骤降时,泼洒食盐并不能防冻。实验室数据显示,要使冰点降低1℃,需要添加23‰的盐度,这对淡水养殖生物来说是致死浓度。更科学的做法是补充氯化钙,按每亩·米水深使用2kg,既能调节渗透压,又能增强甲壳类抗逆性。

灾后恢复的隐藏陷阱

经历过低温的养殖户容易犯两个错误:升温过快和盲目消毒。江苏如东的教训是,寒潮过后连续晴天,有人急着换水导致水温24小时内上升8℃,结果引发小瓜虫病暴发。正确做法是每天升温不超过3℃,同时拌料添加0.5%的黄芪多糖。

关于消毒,某大型养殖场做过对比试验:使用二氧化硫制剂的塘口,灾后30天鱼苗存活率仅41%;而改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的塘口,存活率达到67%。这个数据颠覆了很多人的传统认知。

寒潮来袭,水产养殖警惕低温风险

寒潮来袭,水产养殖警惕低温风险

在行业打拼十几年,发现真正扛得住风险的养殖户都有个共同点——每天记录水温变化曲线。有个简易方法:用矿泉水瓶装温度计,瓶身打孔后系绳沉入水中,早晚各读数一次。当发现三天内降温幅度超过5℃,就该启动应急预案了。这些细节,比任何高大上的设备都管用。

寒潮来袭,水产养殖警惕低温风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4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