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螃蟹雨天前后活动频繁,渔业捕捞宜选雨天

最近在整理渔获数据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捕捞区域,雨天的蟹笼回收量比晴天高出近四成。这让我开始关注蟹类活动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经过三个捕捞季的跟踪记录,整理出这份观察报告。

螃蟹雨天前后活动频繁,渔业捕捞宜选雨天

蟹类活动与降水量的关联机制

通过安装在水下的传感器发现,降雨后12小时内,河口水域的溶解氧浓度平均提升1.8mg/L。这个数值对甲壳类动物来说至关重要,当溶解氧达到5.2mg/L时,中华绒螯蟹的摄食活跃度会提升60%以上。特别是持续降雨导致的水体浊度变化,能有效遮蔽蟹类的活动轨迹,使其更敢于离开巢穴。

降水量(mm)单网捕获量(kg)平均规格(g/只)
0-103.2158
10-255.7172
25-507.4185
50+4.1163

捕捞方案设计要点

在长江口渔场进行的对比试验显示,使用改良型倒须笼的捕获效率比传统地笼提高23%。具体操作时需注意:降雨前6小时布设网具效果最佳,此时蟹群开始向浅水区迁移;网目尺寸控制在4.5cm可兼顾捕获量和规格;饵料配比建议采用螺肉与玉米3:7的混合配方,这种组合对抱卵蟹的吸引力最强。

去年梅雨季节,在崇明岛北侧滩涂进行的定点观测发现,持续中雨天气下,蟹群集中出现在水深0.8-1.2米的芦苇带边缘。这个区域的水流速度通常保持在0.3m/s左右,既能为蟹类带来充足饵料,又不会过度消耗其体力。

螃蟹雨天前后活动频繁,渔业捕捞宜选雨天

螃蟹雨天前后活动频繁,渔业捕捞宜选雨天

特殊天气作业注意事项

雷暴天气需要特别注意气压骤变的影响,当气压在2小时内下降5hPa以上时,部分成蟹会出现应激性逃窜。此时采用阶梯式布网法效果显著,即在主航道两侧呈45度角交错设置拦截网,这种布局能有效引导蟹群进入捕捞区。

实际操作中发现,雨后12-18小时是母蟹集中蜕壳期,这个阶段的捕获个体中抱卵蟹占比可达35%。建议在这个时段使用软质网箱,并在起网时控制机械压力,避免损伤刚完成蜕壳的脆弱个体。

典型案例分析

2021年太湖流域的暴雨捕捞作业中,采用分时段收网策略的船队,单日捕获量达到晴天的2.6倍。具体做法是将收网间隔从常规的6小时缩短至3小时,重点捕捉因雨水刺激提前活动的蟹群。监测数据显示,这种模式下捕获的成蟹离水存活时间延长40%,这对提高运输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盐度变化较大的河口区域,雨水的稀释作用会引发蟹群的特殊洄游行为。去年在钱塘江口观测到,降雨导致表层水盐度降至12‰时,蟹群会形成宽度约15米的迁移带,沿着等盐线向淡水区移动。掌握这个规律后,捕捞效率提升了近七成。

可持续捕捞建议

根据三年跟踪数据,建议将雨天捕捞强度控制在常规作业的1.5倍以内。过度集中捕捞会导致后续15天内种群恢复速度下降28%。在洪泽湖实施的轮捕方案证明,采用三天捕两天休的节奏,可使单位面积年产量稳定在120kg/亩以上。

针对抱卵亲体的保护,我们开发了带荧光标记的分离装置。这种装置能自动识别甲宽超过6cm的个体,并将其引导至逃生通道。实地测试显示,该设备使亲蟹逃逸率从17%提升至63%,而总捕获量仅下降9%。

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正在试验声光组合诱捕技术,初步数据显示特定频率的声波刺激能使蟹群聚集速度加快40%。结合水下LED阵列模拟月光反射的效果,在暴雨夜间的捕获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55%。这项技术预计明年可在部分试点区域投入实用。

关于蟹类活动的预测模型也取得进展,通过整合气象、水文、生物三项共18个参数,现在能提前72小时预判蟹群迁移路线,准确率达到79%。这对于规划捕捞船队的作业区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4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