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半年蛋鸡病析,7月防控策略预览
作者:农科探路人•更新时间:2月前•阅读5
一、2016上半年蛋鸡病情解析
2016年上半年,蛋鸡疫病整体表现平稳,但新城疫和禽流感依然是影响蛋鸡生产的主要疾病。尽管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但它们依然广泛存在。随着免疫力的增强和疫苗毒株的更新,蛋鸡的整体抗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传支、传喉、安卡拉等病毒性疾病在区域性地零星发生,其中安卡拉的发病率和与其他疾病的混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区域也在不断扩散。随着天气逐渐变暖,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
二、主要疾病防控策略
1、科学使用疫苗降低新城疫发病率
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在于鸡群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开产前感染,产蛋期产蛋率上升缓慢,出现小蛋;高峰期鸡群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产蛋轻微浮动、蛋壳颜色较浅或出现个别瘫痪鸡只。通过科学使用灭活苗和弱毒苗,可以有效降低新城疫的发病率。但每个养殖场的新城疫免疫程序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本场和外界新城疫的流行规律合理制定。
防控思路:分别在50-60日龄、110-120日龄、180-190日龄、240-250日龄和300-350日龄等重要节点进行抗体监测,提前了解目前免疫程序下新城疫抗体在本养殖场的变化规律,根据抗体检测结果调整和改善免疫程序。重视新城疫弱毒苗及灭活疫苗的结合使用,保证鸡群有坚强抗体的保护;注意做好厂区人员、设备的进出及粪便处理消毒工作。
2、警惕禽流感反复感染
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在于随着免疫密度的增加,免疫鸡带毒感染导致症状非典型化已成为禽流感发病的主要特点。国内蛋鸡主要流行毒株为禽流感H9N2、禽流感H5RE-6及H5RE-8。其中禽流感H9N2最为普遍,高抗体鸡群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一过性呼吸道;产蛋鸡表现为产蛋轻微浮动、蛋壳质量变差、死淘增加等。
防控思路:做好疫苗免疫与实验室监控,通过实验室检测数据及时对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完善鸡场生物安全消毒措施,加强对人员、车辆、器具等隔离和消毒工作,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鸡群的体质、提高有效、均匀的抗体水平。对于已感染的鸡群可使用些生物蛋白制剂,控制病毒的反复感染。
3、安卡拉发病区域扩大,较易与其它疾病混感
安卡拉的流行特点在于发病日龄主要集中在青年鸡,产蛋鸡群发病也较普遍,主要表现为无明显征兆突然死亡、拉黄绿稀粪;剖检可见心包积液且伴随肝脏肿大、发黄等病理剖检变化。
防控思路:在本病流行区域可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提高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做好饲养管理,减少温差应激等。做好其它疾病特别是禽流感的防控工作,避免混感或继发感染出现较高死淘。
4、细菌性疾病是导致鸡只死亡的罪魁祸首
蛋鸡常见细菌性疾病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弯曲杆菌等。鸡群感染后除了有本病应有的临床症状外,鸡群易出现免疫力下降、机体黏膜受损、饲料消耗及转化率降低、生长缓慢、死淘率上升等情况。
防控思路:养殖场的细菌性多是条件致病性细菌,因此控制好养殖的环境,可大大减少鸡群的死淘率。每季度可对养殖场的水、空气、舍内和周围环境中细菌总数、有益菌和有害菌菌落总数进行检测,及时掌握饮用水水质卫生及环境状况,减少饮用水不卫生及环境细菌严重超标对鸡群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7月份防控建议
7月炎热夏季,新城疫及禽流感发病比例依然会很高,季节性疾病如霉菌毒素、胃肠道疾病、寄生虫会呈上升趋势。因此,在以下几个环节做好防疫和管理工作:
1、监测新城疫和禽流感抗体,做好野毒净化工作
适时做好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在炎热夏季,新城疫和禽流感野毒感染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极易诱发细菌性疾病,导致死淘高、蛋壳质量差等症状,所以要及时了解免疫程序在本养殖场的合理性,做好野毒净化工作。
2、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病原微生物繁殖机会
制定全场的消毒方案,包括场内环境、舍内环境、车辆用具、人员等,从消毒时间间隔、次数等方面制定详细可实施的方案,并实时进行监督,降低环境中、物体表面的细菌和病毒含量。定期冲洗储水设备等饮水系统,确保鸡群饮用干净的水。当有害菌菌落总数增多应及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整。
3、多雨潮湿季节,谨防霉菌毒素和肠道性疾病
多雨季节,严把饲料原料质量关,饲喂优质饲料增强机体体质。妥善保存饲料原料,注意当饲料原料霉变时,坚决不再使用。同时寄生虫、多种胃肠道疾病如腺胃炎、肌胃炎、多种肠炎等问题不可忽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