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加强禽舍通风,定期消毒

梁家攀

加强禽舍通风,定期消毒

禽曲霉菌病,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但你知道吗,这种病对养禽业来说可是个“大麻烦”。它就像一个隐形杀手,潜伏在禽舍中,一旦爆发,就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发病原因

曲霉菌孢子无处不在,它们喜欢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一旦饲料和垫料被污染,鸡群接触后,就很容易感染上这种病。特别是幼禽,对饲料中的毒素特别敏感,摄入量低时就会导致发育不良,生长速度减慢,长期饲喂还会发生中毒。

二、流行特点

这种病全年都可能发生,尤其在春夏季节,阴雨潮湿的时候更易爆发。各种日龄的家禽都可能感染,但5~18日龄的幼雏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很高。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会逐渐减少,到1月龄以后基本停止死亡。饲养管理条件差的时候,流行和死亡可能会一直延续到55~60日龄。成年鸡及农户散养的小鸡群,发病率相对较低。

加强禽舍通风,定期消毒

三、临诊症状

急性型: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冠和肉髯发绀,个别病例可见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雏鸡的眼睛常被感染,可见瞬膜下形成黄色干酪样的小球状物,以致眼睑突出;日龄较大的雏鸡,角膜中央形成溃疡。急性者常在出现症状后2~3小时死亡,1~4周龄的雏鸡常会引起大群死亡,死亡率一般为5%-50%。

慢性型: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发绀,常有腹泻,有的鸡还伴有嗉囊积液、口腔分泌物增多,个别病例可见颈部扭曲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3~7天,少数慢性病例可拖至2周以上,如不及时诊治,能耐过者甚少。

四、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可以是局部性或全身性。急性呼吸型的病例,病变主要见于肺部和气囊,见有粟粒大小至绿豆大小,黄白色或灰白色干酪样坏死组织所构成的结节,其质地较硬,切开可见有层状结构,中心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内含丝绒状菌丝体。在气管和支气管也能见到霉菌结节病灶,严重的败血症病例还可 至忾囊,甚至肝、心、肾、脾脏等器官。

五、诊断

1. 病料压片镜检:取病肺或气囊上的霉菌结节病灶,置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1滴或加15%-20%苛性钠或苛性钾少许,用针划破病料,加盖玻片后用显微镜检查,肺部结节中心可见曲霉菌的菌丝;气囊、支气管病变等接触空气的病料,可见到分隔菌丝特征的分生孢子柄和孢子。

2. 病料接种:取肺组织典型病料,接种于沙保弱氏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培养36小时后,菌落中心带呈烟绿色,稍凸起,周边呈散射纤毛样无色结构,背面为奶油色,直径约7mm,有霉味。镜检可见典型霉菌样结构。

3. 饲料检验:取饲喂病鸡的饲料检验,发现饲料有暗绿色云雾状霉变、有霉味。

六、预防措施

1. 加强种蛋孵化器的消毒:孵化器内的曲霉菌在孵化过程中能穿透蛋壳而感染鸡胚,使出壳不久的雏鸡就能感染鸡曲霉菌病,这也是4日龄幼雏最易感染鸡曲霉菌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2. 不喂发霉变质饲料:不使用发霉的垫料和饲料是预防曲霉菌病的主要措施。在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应减少每次购回的饲料量,以1周左右用完为宜,保证饲料新鲜。在饲喂时应采用少量多次,尤其是采用湿拌粉料更应少喂勤添,并多次匀料。

加强禽舍通风,定期消毒

3. 加强舍内通风换气:夏季气温高,应加强鸡舍内的通风,以排出舍内污浊的热气和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并能有效降低舍内的温、湿度和舍内空气中的霉菌数量。因为空气中的霉菌,大多是经呼吸道而感染鸡群,霉菌少了,感染机会也少了。天太热时,自然通风风量小,根据需要可打开排气扇,以加大排风量。但肉仔鸡在育雏期要保暖,温差不宜过大,应按雏鸡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舍温和加大排风换气量。

七、治疗方法

1. 病群处理:一旦发病,雏鸡全群移出,彻底清除舍内垫草,并作无害化处理;用具彻底清洗,然后用3%福尔马林消毒,再清洗;雏舍地面铺垫干爽卫生的麦秸,然后鸡舍和饲料库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改善鸡舍通风状况。立即更换饲料,改用新鲜的全价混合饲料。

2. 治疗:在发病初期,蛋鸡可以用1:2000~1:3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2~3天,严重时使用制霉菌素拌料。另外用克霉唑每100只鸡一次1克拌料,一天2次,连用3~5天;利高霉素30毫克/千克饮水,连用2~3天,疗效也很明显。对该病的治疗,制霉菌素效果最好,但必须及时、连续用药。方法是将制霉菌素以每100只10~15日龄的雏鸡一次50~80万IU的用药量进行混料,每天早晚各一次,连喂4~5天为一个疗程,病情严重的进行人工投服。给以充足的饮水,饮水中加入葡萄糖、电解多维、强力霉素等,其目的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继发感染,另外维生素c还有解毒作用和抑制霉菌增殖的作用。病情严重的用滴管饮喂,连续用药3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