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探讨蛋鸡产蛋高峰期管理策略,优化畜牧养殖效益

衡量开产蛋鸡的产蛋高峰质量,有两个关键指标:峰值高低和峰值持续时间。所谓的无高峰,其实只是相对于高产蛋率鸡群而言。对于开产鸡群来说,所谓的无高峰,可能是高产蛋率的鸡只数量较少,或是全群普遍的产蛋峰值偏低。

探讨蛋鸡产蛋高峰期管理策略,优化畜牧养殖效益

在现实的饲养管理水平与经济指标中,产蛋率达到90%以上才算是高峰值,这样的高峰值能维持6个月以上才算科学合理。但在养殖实践中,却有两种情况让人头疼:一是峰值很高,但持续时间短暂;二是峰值低矮粗钝,长期徘徊在80%~85%。

那么,如何认识并解决鸡群产蛋率低的问题呢?家禽育种技术的进步已能培育高产鸡,品种不是问题。但种源质量却需要考量。这里所说的种源质量,主要指高产蛋鸡品种的外源性感染和母源抗体偏低或不齐的问题。这些问题对鸡群产蛋高峰的影响,有的直接,有的间接。

比如,种鸡群的鸡白痢净化不严,会导致雏鸡发病或机体带菌不发病;有的鸡会在青年鸡阶段发病,有的鸡会在开产后隐性发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达标、均匀度差、肝脏突然破裂出血死亡、慢性腹泻、开产迟缓等。

另一种情况是,种鸡抗体水平不高不齐,导致后代雏鸡母源抗体不高不齐,后果最明显的就是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炎和由此导致的免疫抑制。这都会造成雏鸡致弱、发育不齐,严重影响产蛋高峰。

饲料营养也是需要考量的问题。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饲料原料的污染导致营养吸收率下降;二是维生素的部分失效或能量蛋白偏高;三是许多养殖场不注重换季饲料的配方调整。

饲养管理水平对产蛋高峰产生直接影响。比如,光照控制不当、青年鸡体重不达标或过肥、鸡群密度、鸡舍通风、气候应激等,都会对鸡群产蛋率产生重要影响。

鸡群患病和用药也是干扰产蛋高峰的因素。明显影响产蛋率的病如生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滑液囊支原体、传染性鼻炎、衣原体、新城疫、禽流感、霉菌毒素中毒、脂肪肝、痛风等。为了保障鸡群高产蛋率和维持较长的产蛋高峰期,就要提早预防和及时治疗这些疾病。

预防鸡群产蛋率降低的措施,除了科学合理正确免疫疫苗以外,首要的就是要确保青年鸡的质量,保证其性成熟与体成熟同步。再有就是要剔除免疫抑制疾病,用中药和微生态制剂来增强鸡群的机体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鸡在产蛋期产出的无壳蛋、软皮蛋、裂纹蛋、薄皮蛋等,在养殖场习惯上都不计入产蛋率。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所以,衡量产蛋高峰期,这是应该注意到的。

比如,一个拥有万羽在产蛋鸡的养殖场,整体90%的产蛋率,各栋平均有3%的无壳蛋拿不起来,这就意味着每天实际收集起来的鸡蛋不是9000枚而是8700枚。这会给管理者造成虚假印象,影响管理者的判断。

探讨蛋鸡产蛋高峰期管理策略,优化畜牧养殖效益

关于影响产蛋期的各种因素,排除和解决的措施并无新奇之举,主要还是依靠日常科学、系统、正确的管理。 饲养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鸡病康复也需要过程,良好的产蛋高峰峰值的基础是青年鸡质量,高峰期的延长维持则是需要多方措施综合发挥效力。

探讨蛋鸡产蛋高峰期管理策略,优化畜牧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