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优化种鸡群体结构,提升均匀度

一、均匀度控制

1. 提供优质全价配合饲料

优质的全价饲料是确保育成鸡均衡生长的关键。如果饲料营养不均衡,适口性差,鸡的采食量就会不稳定,生长也会不均匀,甚至可能出现营养缺乏症。有些鸡会慢性消瘦,这对群体均匀度造成负面影响。

2. 加强育雏期饲养管理

优质的雏鸡是饲养好种鸡的基础,也是确保雏鸡均衡生长的首要条件。育雏期的管理对提高均匀度至关重要,特别是要做好保温工作,避免温差过大或温度过高过低。对于笼养育雏,应将小鸡放入上层,大鸡放入下层,同时调节料量,保证雏鸡均衡生长。

3. 饲养密度要适中

肉种鸡的饲养密度应符合本品种的标准要求,只能低于标准,不可高于标准。密度过大不仅不利于饲养管理,还会导致鸡只相互拥挤,弱者受强者欺,甚至造成损伤,影响生长速度。

4. 要有足够的水位和料位

料位不够会导致强吃弱食,甚至有些弱小鸡吃不到料,最终造成强壮的鸡更大,弱小的鸡更小,甚至慢性消瘦而死亡。若水位不够,有些鸡吃饱而未及时饮到水,影响其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生长速度。

5. 选择正确的限饲方式

肉种鸡育成期的限饲,一方面是为了控制体重,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提高均匀度。采用五、二限或四、三限有利于提高均匀度,隔日限虽亦能提高均匀度,但造成的应激太大,影响鸡只的正常生长发育。

6. 加快喂料速度

人工喂料时,应在头一天就要将料上好,并将料桶悬挂起来,第二天清晨喂料时应先放下料桶再开灯或在鸡看不到吃料前放下料桶,使鸡只基本上同时吃到料。机械喂料时要使用高速喂器在鸡能看到吃料前将料槽全部转到料。

7. 供料要均匀

人工上料使用料桶时应尽可能使每个料桶的料量一样多;使用料槽时上过料之后一定要匀料。使用链条喂料器时,在料布满料槽的情况下,料机也应不停地转动,直到料吃完为止。

8. 减少应激

当鸡转群、接种疫苗或遇有特殊颜色、异常声音时都能造成鸡群应激,轻者造成惊群,重者造成鸡只损伤,甚至死亡。其结果阻碍鸡只正常生长,对应激较敏感的鸡只生长更受影响,最终使鸡群生长不均匀。

9. 控制好鸡舍内环境

鸡舍内优良的小气候环境,如空气流通,温、湿度适中,氨气、废气浓度低等,是鸡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也是预防鸡群发病的前提条件。加强免疫接种,做好带鸡消毒和饮水消毒工作,增强鸡体免疫抵抗力。

二、分群管理

如果感觉鸡群均匀度不好,则尽早称鸡分群,以免均匀度越来越差。接鸡前要将育雏工作准备充分,接鸡后,将弱小鸡只挑出单独饲养,与大群制定不同的减光程序,将体重与大群调平。

1. 抽样称重

抽样称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是否能合理准确确定饲料量及确定分群体重标准。体重抽测一般来说,每栏应至少称取2%或至少50只鸡为宜。

2. 分群前的准备

称重是分群的关键,称重时要有技术人员在场。分群一般在限饲日进行,这样一般受体重影响小些,一天体重变化不大,分群更加准确。

3. 分群

鸡舍一般分5~7个栏。根据每个栏密度确定鸡数,小鸡、特小鸡栏密度适当低些。体重低于称重体重8%为小鸡,低于15%为特小鸡,高于8%为大鸡。

4. 挑鸡

初步称鸡分群完毕后,清点每个栏鸡数,两人一组,务必要求准确,这对以后料量的确定及分群后均匀度控制至关重要。

5. 分群后工作重点

一定保证各栏的鸡数准确、每天检查隔栏网防止窜栏,这是保证均匀度的重要前提;全群称重后要进行抽测评估,每个栏的均匀度应达到95%左右,分群后均匀度80%以上应维持5周以上。

6. 加强各个栏的鸡群管理

分群后大小鸡的日常管理细节等必须重视,否则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费时费力而且增加疾病风险。分群不是次数越多越好,而是通过日常管理控制均匀度,尽量少分群。分群只是均匀度控制不好时的补救措施。

优化种鸡群体结构,提升均匀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