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赵德峰提出,料肉比成为畜牧养殖领域的新焦点

咱们聊聊这个“料肉比”的话题,在规模化肉鸡养殖里,这个词可是频频出现,就像咱们吃饭时候的盐,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不过说起来,这“料肉比”还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小妖精,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它。

赵德峰提出,料肉比成为畜牧养殖领域的新焦点

咱们得明白,这“料肉比”是用来衡量饲料品质和饲养水平的,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其实也不能太当真。因为影响“料肉比”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就像咱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一不小心就掉进了矛盾的大坑,评价也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说到影响“料肉比”的因素,第一个就得提“品种”。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同等情况下,差个0.03、0.05、0.1、0.15的“料肉比”都在正常范围内。这就像是基因里的“小秘密”,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所以,如果你在源头就选择了次品,那也别再纠结“料肉比”的高低了。

接着说,咱们还得考虑“体感舒适度”。这里的关键是空气质量和“冷、热”问题。规模化肉鸡养殖,那些超群的生产指标都是“走钢丝”走出来的,也就是在环控上得牢牢把握住让鸡群最舒适的“温控曲线”。搞好了,饲料转化效率杠杠的;搞不好,冷应激一上来,疫情就跟着来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这也是很多场家不敢尝试“温控走钢丝”的原因。

还有,“日龄”对“料肉比”的影响也很大。同样是品种、同样的饲料,不同区域受市场需要和养殖习惯的影响,密度不同、饲养日龄不同、出栏体重不同,维持需要也大不相同。这就导致了出栏后“料肉比”的计算结果大相径庭。有时候,养殖场不得不用“性价比”取代“料肉比”,来谋求更大的养殖利益。

再来,“饲料质量”对“料肉比”的影响也很大。过去咱们总是忽视这个问题,总在饲养管理上找原因。现在高档料、中档料和低档料的分化,不同饲料质量下的“料肉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就像煎饼卷大葱,能跟饼卷鸡蛋、饼卷肉比吗?

还有,“疫病”对“料肉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且非常不确定。发生过疫情的鸡群,均匀度不好,体况不好,抓鸡时应激死亡增加,运输时路耗增加,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出成和“料肉比”的计算结果。对此,咱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别有碰瓷的心理。

赵德峰提出,料肉比成为畜牧养殖领域的新焦点

还有,“饲喂程序”对“料肉比”的影响也不小。这涉及到上料、匀料、控料的问题。要让鸡的胃肠道在得到适当休息的同时,工作起来更规律、更有力,从而不断提高饲料转化的效率。

还有,“光照”对“料肉比”的影响也是被实践证实的“真理”。从白羽肉鸡进口那天起,我们就知道了间歇性暗光制。这种能提高肉鸡生产力的技术却没有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高度重视。他们过多地考虑到间歇光照和暗光照给饲养管理带来的“麻烦”,从而“故意”牺牲了部分生产力。

赵德峰提出,料肉比成为畜牧养殖领域的新焦点

还有,“屠宰”对“料肉比”的影响。按照屠宰常规来讲,屠宰“出成”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数据,这个数据与鸡的品种、体重、健康状况、控料情况、运输距离、天气等有关,理想情况下应该在3.5-7%之间。但随着“潜规则”的诞生和演变,屠宰出成不再客观,而是根据主观意愿随便加减,大都在1-3%之间,个别还有杀亏的情况,这就违背了原本“杀胴体”的初衷,制造了太多的矛盾和不信任感,拉了市场经济的倒车。

严格来讲,料肉比是一个专业指标,这里面有差异,但不应该有水分,这是规模化肉鸡养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和目标。要是受一些非专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重大差异,料肉比就不够精准了,也就没有说服力了,这对推广精细化管理毫无实际和实用意义,值得大家警惕。

来源:鸡病专业网论坛,作者:赵德峰,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2371.html